2016四川十大考古发现:蜀王府重现 山字格剑出土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网
2017-01-05 08:38:18
分享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剑客》贾岛

月下,溪前,古藤树边。

沉睡的黄土地上,两个尚武的侠客隔空站着,凛然相视。

他是蜀人,自幼饮安宁河水长大,峨冠博带、长袍加身。他是胡人,策马自西北而来,革靴裹腿、窄衣长裤。

几缕长发飘在眉弯,蜀人喃喃,“该来的终于来了?”

面色如石头般冷峻,胡人喝道,“还不速速拔剑!”

一把青铜短剑从蜀人腰间挥出,微弯、扁平状、剑尖起翘。风吹过,卷起漫天藤叶,斜刺穿出。剑光深寒,凉气袭人,肃杀之意在天地间回荡。

蜀人之剑,被称为“山字格剑”,又名三叉格铜柄铁剑,或称之花蒂形格。2016年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报,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段)红线内,省考古院人员从墓葬里挖出了数把。

2016四川十大考古发现:蜀王府重现 山字格剑出土

  雅安发现的战国时期西南夷民族山字格剑。(资料图)

NO·5

西昌·先秦聚落遗址

(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段)

剑·来历

(入汉以后,承袭晚期滇西式铜短剑,发展出一类铜柄铁剑)

山字格剑 巴蜀剑中的典型代表

战国时期,已经少量出现铜柄铁剑;西汉前期,承接战国传统,继续流行铜短剑;西汉中晚期,铜柄铁剑日益流行,并替代了铜剑;自新莽时期到东汉中期后,受中原地区影响,汉式铁剑在西南地区繁荣,逐渐淘汰了原当地系统的铜短剑和铜柄铁剑。

西南地区的铜柄铁剑在战国时少量出现,形制是从当时滇西式铜短剑继承而来。入汉以后,承袭晚期滇西式铜短剑,山字格剑发展出一类铜柄铁剑:柄首成蕈形,茎部饰繁缛的米点纹;三叉形纹加大,并都加有横纹格;三叉纹以上的部位以铜铸成,剑身为铁质,剑身基部插入铜柄的空隙,在结合处涂上焊料焊接牢固,剑长一般在60至70厘米。

剑·渐变

(山字格剑是从西北传入西南的游牧族的产物,传播过程中,各个地方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

融入特色 传入西南的游牧民族产物

此前,在东北辽宁、北方长城地带、西北甘肃宁夏,西南地区等都发现过这种剑;多在墓葬中随葬家畜头骨埋葬。四川大学考古系苏奎梳理发现,山字格剑多出现在战国至西汉时期。

学者童恩正指出,从中国东北至西南的边地之间,有一条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授宋治民发现,山字格剑正好在东北至西南的边地的半月形游牧地带范围分部。

宋治民认为,山字格剑正是从西北传入西南的游牧民族产物。在传播过程中,各个地方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宁夏的锋部略呈三角形,类似中原青铜剑的剑身,四川理县在剑茎上铸了凸起的米粒纹。还有的茎上装饰凸起的螺旋状纹或乳丁纹,还有的铜柄铁剑伴出的青铜立体动物装饰。

遗址现场负责人陈苇认为,横断山脉并没阻挡梁山古人与外界的交流。除了山字格剑外,遗址中出土的夹沙红陶、高领绳纹罐,还与中原宋朝时期的南诏风格相近。

NO·9

达州·罗家坝遗址

(宣汉县进化村)

石器演化 传承风貌 代表新考古学文化类型

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现曾被评为“1999年四川省十大文物工作成果”。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专家对该遗址300平方米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等遗物。

出土的石器中,打制石器较多,磨制石器较少,磨制石器多为石斧、石镞、磨石、石砧等;打制石器多为黑色燧石,其次为石英石,细石叶数量最多,达100余件。

此次发掘的堆积层次较多,遗迹较为丰富,出土器类较多,器型演化规律清晰,可能代表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其年代应在距今5300—4500年,填补了广元中子铺遗存与四川盆地及川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之间的空白。

NO·10

成都·天府新区

(万安镇)

唐宋象棋 一步千年 青铜制造共30枚

2016年5月,成都市文物考古队在天府新区万安镇附近考古时,在一座北宋时期的墓葬里发掘出一副中国象棋。由于年代久远,棋子已经粘连到一起。棋子为青铜制作,共30枚,与今天的象棋相比少了两枚。

考古项目负责人谢林介绍,出土象棋的墓葬是平民墓,象棋是在墓主小腿骨旁边发现的,由此推测墓主人生前可能是一位象棋爱好者。这套青铜象棋是成都迄今为止首次发掘出的成套象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这座墓除了出土有青铜象棋,还有一面葵花边青铜镜,以及低温烧制的武士陶俑、文官陶俑、陶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毛玉婷

绘图高翔图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院、成都市文物考古所提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