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诈骗新动向:紧跟社会热点 骗局"看人下菜"

作者:吴小康 赵刚 杨玉华 宋晓东 来源:半月谈网
2016-12-13 20:20:24

揭秘诈骗新动向:紧跟社会热点 骗局

  74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从马来西亚押解回国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遏制当前新型诈骗多发高发势头,不仅需提醒公民增强防骗意识、提升防骗能力,更需从根源上解决个人信息泄露严重、既有防护措施存在漏洞、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不断加大打击力度,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为社会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强化源头保护 遏制信息泄露

信息泄露是滋生诈骗的“温床”。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有关人士指出,房产、装修、保险、银行等行业已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形成了“源头泄露—批发商—网络交易平台—中间商—买家”的完整利益链。

今年5月,福建省厦门市市民林先生驾车时发生剐蹭事故。第二天,他就接到自称“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人打来的电话,对方称要把理赔款汇给他,但需要他拿着银行卡到ATM机上操作。在ATM机上,林先生按照对方提示操作,结果将银行卡内1万多元汇入了对方账户。

今年8月,清华大学一位教授刚卖了一套房,回到家中就接到诈骗电话。骗子精确掌握了该教授的个人信息和房屋交易信息,取得其信任,然后以漏缴各种税款等进行恐吓威胁,最终该教授卖房所得1760万元被全部骗走。

公安部刑侦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团伙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后实施精准诈骗的案件明显增多,有关人员把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贩卖给诈骗团伙。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六大队教导员陈进财说:“‘鲜活有用’的信息成为诈骗团伙重金收购的对象,一条能卖到十几元。”

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蔡超维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人们与互联网接触,就存在信息泄露的可能。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采取严密措施保护人们的隐私。

有关人士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对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厦门勤贤律师事务所律师曾凌说,要强化源头保护,因工作关系合法掌握公民信息的单位,对于监守自盗的内部人员要进行严惩,同时需及时堵塞信息系统安全漏洞。

专家认为,近期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聚焦个人信息泄露,不仅明确了网络产品服务提供商、运营者的责任,而且提出严厉打击出售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制度设计 堵塞安全漏洞

有关人士指出,不少骗局属于非接触式,身份、电话、账号等均可伪造,这给查处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恃无恐。

蔡超维根据多个典型案例,梳理出冒充公检法人员实施诈骗的流程:诈骗分子在获取个人信息后,利用改号软件、钓鱼网站、包含病毒的恶意文件等实施诈骗,之后洗钱、取钱等环节均有不同团队操作,且每个环节都是独立的。

广西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民警何艺说,诈骗团伙分工明确,采取体系化作业方式,“只要受害人汇了款,几分钟甚至几十秒,这笔钱就会被汇到海外账户,并被迅速取走”。有民警告诉记者,许多诈骗犯罪团伙成员之间并不接触,即使抓到一个中间环节的犯罪嫌疑人,也很难顺藤摸瓜找到其他犯罪成员。

今年,大学生徐玉玉学费被骗导致意外去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公安部门调查显示,此案多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来自福建省安溪县。“只要几部手机、一台短信群发器、几张银行卡,再打打电话、群发短信,就能源源不断骗到钱。”安溪县办案民警说,这类案件犯罪成本低,打击难度颇大。

公安部门和相关专家认为,应对新型诈骗,首先要堵住安全漏洞。现在各种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很快,实践中需要找到便利性和安全性的平衡点,尤其在资金存管和支付等领域,安全性是基础,应完善制度设计,鼓励人们更好地采取各种措施防堵安全漏洞。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银行和支付机构加强监测,将集中转入分散转出、资金快进快出等多种特征的交易列为可疑交易;要求银行暂停可疑账户的非柜面业务,支付机构暂停账户所有业务。

今年11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发布。蔡超维认为,网络安全法的出台可有效加强相关责任主体打击诈骗的力度。“对于政府部门、网络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和金融部门等主体来说,法律明确了其在网络安全中应承担的责任,这有助于推动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北京市京师(武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戴巍建议,有关部门应立足银行庞大网络的优势,挖掘运用大数据,研究开发防诈骗软件,自动识别可疑账号,及时弹出提示预警框,提醒客户防诈骗甚至中止转账汇款,并引导客户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

提升协作能力 实施精准打击

11月,河北第一家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在秦皇岛市公安局成立并投入运营。该中心日常运行设置5个工作组,总共配备专职民警24人,银行、电信常驻工作人员18人,通过公安、银行、电信运营商的合署办公,实现反电信诈骗24小时不间断处置。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遏制新型诈骗上升势头,我国不少地方都已成立类似的反诈骗中心,由不同部门抽调力量协作办案或处置各种紧急情况。记者最近在广西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看到,由公安、电信运营商、银行等组成的工作组,可对涉案电话实施快速停机,对涉嫌诈骗的银行账号实施紧急止付、快速冻结等措施。

据初步统计,自今年5月份成立以来,广西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共冻结涉案账号1100多个,涉案金额4500多万元,封停500多个涉案电话,劝阻被实施诈骗的群众450人次,挽回群众损失1000多万元。

“近年来,诈骗种类花样翻新,呈现出职业化、智能化、集团化、地域化的特点,马鞍山市今年10月8日起正式成立反电信诈骗中心,有效遏制了犯罪发生。”安徽省马鞍山市刑警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宰正顺介绍,中心成立以来,马鞍山市的电信诈骗发案数下降66%,损失数额下降36%。

专家表示,电信网络诈骗具有跨地域、跨行业、专业性强等特点,必须加强协作才能有效打击。尽管目前许多地方都成立了反诈骗中心,发挥出一定效力,但公安、电信企业、银行、网络企业的协作效率仍有待提升。

记者采访了解到,反诈骗中心目前主要负责办理涉嫌诈骗电话停机、银行卡止付等工作,由于工作程序需要,反应仍不够快,且手机号码如果为跨省份的就无法办理停机业务。有关人士建议,应打破当前条块化管理模式,加强协作,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不断提升打击新型诈骗的效率。(记者 吴小康 赵刚 郑良 宋晓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