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袁世凯
唐绍仪和袁世凯能成为铁哥们儿,是一段洋溢着古典英雄主义的佳话。
唐是广东人,其父唐巨川是茶叶商,专做外贸,十分平凡,但他却有一个相当不凡的族叔——唐廷枢。唐廷枢是大清国首批外资企业“首代”、著名的怡和洋行(JardineMatheson&Co)的买办,之后成为李鸿章大搞经济改革的得力干将,主持或参与了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等,在官场与商场、内企与外企、民企与国企之间,游刃有余,大小通吃。
托福于改革开放,大清国在内忧外患中放下身段、与时俱进,扩大执政基础,唐家这样的“新兴阶层”,便被迅速地纳入大清国组织人事部门的培养考察对象。唐绍仪12岁那年(1874年),被选为公费留学生,前往美国,在那里生活了足足7年。从日后唐绍仪的表现来看,这不仅令他掌握了流利的英文,而且还熟练掌握了将政治作为走秀的美式风格。难能可贵的是,“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唐绍仪不仅没有成为内白外黄、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香蕉”式人物,相反却融汇中西,以其深厚的跨文化修养为基础,以美式作秀为独门武器,迅速在厚黑的大清官场中脱颖而出。
1881年,年仅19岁的唐绍仪回到了祖国,作为组织上重点培养的又红又专的接班人,被派到朝鲜,担任朝鲜海关帮办、德国人穆麟德(P.G.vonMollendorff)的秘书(作为宗主国,当时中国直接掌管朝鲜的外交、海关等事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中日角逐让朝鲜为唐绍仪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22岁的唐绍仪因此与26岁的袁世凯相识。当时,朝鲜亲华高官被亲日派打伤,避居海关公署,袁世凯前去探望,正好唐绍仪亲自扛枪,守卫在门口,勃勃英姿给袁世凯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时起,两人结为知交,小袁从此十分关注小唐在政治上的进步,积极提携,一帮一,一对红。更具古典传奇色彩的是,10年后,在甲午战争打响之前,有情报显示日本人决心刺杀抗日最力的袁世凯,为协助袁撤离,唐绍仪亲自带着两支枪、两把刀、两匹马,连夜护送袁世凯搬到英国军舰上。
正是托庇于袁世凯的大力提携,加上本身与李鸿章的特殊关系,唐绍仪在甲午战争后,成为中国首任驻朝鲜总领事,时年33岁;随后又随改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回到家乡广东任职;当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时,他协助袁处理最为棘手和微妙的外交事务,为袁平安度过1900年春夏之交的义和团及八国联军之祸立下汗马功劳。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国家重臣之一,唐绍仪被任命为天津海关道,执掌了大清国最著名的“肥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