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一世而衰”:国富不是“万能的”
然而,齐国的辉煌仅昙花一现。
公元前644年管仲去世,临终前向齐桓公推荐隰朋任国相,不巧的是隰朋这一年也死了,与他有“管鲍之交”的好友鲍叔牙也死于该年。第二年齐国就发生了内乱,齐桓公被软禁后活活饿死,死后60多天竟无人知晓,其后晋、楚、吴、宋等诸侯国先后崛起,齐国陷入长期低迷。
齐国为何“一世而衰”呢?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用人不当,齐桓公晚年出现了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他们最后祸乱了齐国,正是齐桓公用人不当、管仲荐人不力导致了小人弄权,齐国迅速由辉煌走向了衰落,所以苏洵在《管仲论》中说:“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还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制度建设问题,管仲的改革多为人治而非法治,许多改革措施没有像商鞅变法的二十等爵制、户籍制、什伍连坐制那样成为制度固化下来,今后无论谁执政都不影响政策的执行,而齐国随着改革决策者和主要推动者的离去,改革事实上也消失了。
这些说法各有道理,但或许并不是问题的要害,“管仲奇迹”未能持续,更重要的原因也许与改革措施本身相关。管仲善理财、以商治国,固然创造了经济的繁荣,国家财力因此大增,甚至打造出了数量可观、装备优良的军队,但这些繁荣和强盛又是脆弱的。
齐国创造了对内对外贸易的繁荣,因此赚了很多钱,然而商业的本性重交易而轻生产,这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又因为商业获利更容易,人们既然可以通过这条渠道致富,就会把它作为优先方向,不仅繁重的生产劳动不被大家羡慕,更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战场上厮杀以博取向上晋升的机会,这是以商治国的弊端,至少在那个时代“商战”不如“耕战”更为坚实牢靠。
齐国拥有大量的甲士和战车,但无法解决“为谁而战”的问题,这是机制造成的。也许管仲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曾提出了著名的“利出一孔”思想,强调国家对百姓和一切社会资源的绝对控制,强调百姓希望得到的一切都由国家来掌握、分配和赐予。但仔细考察一下,这句话也许只是一种主张而非业已达成的现实。
在一个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盛行的社会,很难完全控制人的思想、利益和欲望,自然也无法完全控制人的行动,“利出一孔”更像是为争取君王对改革的支持而提出的口号。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不富、国不富是“万万不能的”,但只有民富、国富也不是“万能的”,由民富、国富到兵强、国强再到实现持续强盛,有时差的还真不是一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