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管仲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成功的改革家,也是商人从政的成功代表。在他的主持下,齐国进行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改革,使偏于一隅、不占优势的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然而,齐国“一世而衰”,管仲创造的奇迹未能像商鞅变法那样使一个国家持续强盛。
2600多年前的一场综合性经济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桓公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既想坐稳国君的位子,又想在诸侯争霸中抢得先机,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却与目标相去甚远。齐桓公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任用能人,他看中了一个人,名叫鲍叔牙,但鲍叔牙认为自己的才能只够辅佐齐桓公做一个守成之君,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于是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管仲。齐桓公于是拜管仲为国相。
按照当时的标准,管仲实在不是国相的理想人选:他家境贫寒,并非世家贵族;早年为谋生与别人合伙做过一些小生意,每次总因为多占红利而让伙计们看不惯;参军打过仗,每次冲锋都躲在后面;做过几次小官,每次都因为表现一般而被免职……一个出身低下的商人,一个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把整个国家交给他治理,这不是开玩笑吗?
但是,齐桓公费尽心思把管仲接回齐国,在他没有脱下囚衣时便迫不及待地宣布了国相的任命。齐桓公最关心的是如何称霸,他为此向管仲求计。管仲要他别急,因为称霸之前必须先做好几件事。
管仲认为要称霸先得兵强,要兵强先得国富,要国富先得民足,所以他的改革逻辑很简单。管仲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作为一名商人,理财是管仲的强项,他改革的重点首先放在了经济领域。
为解决“民足”问题,管仲提出了“六兴之策”: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这是“厚其生”;发伏利、输墆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这是“输其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这是“遗其利”;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这是“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这是“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这是“振其穷”。
也就是通过全面搞活经济、鼓励生产、减轻赋税、调节贫富、加强社会救助等使百姓充分富足,在这一系列措施中尤其以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推行自由贸易、鼓励消费等最为引人瞩目,作为2600多年前的一场综合性经济改革,其技术层面具有划时代的先进性。
通过这些措施,“民足”很快得以实现,齐国的经济出现了繁荣,但“民足”不等于“国富”,在缺乏有效制度安排下,社会财富只会向贵族、大臣等既得利益者集中,管仲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搞活经济的同时推出了“四民分业”、“官山海”等措施,保证了国家财富的积累。经济发达、贸易繁荣为国家带来了丰富的税收,盐铁专卖等又使国家增加了额外收入,齐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迅速成为“经济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