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改革:重商主义带来脆弱的霸业 管仲    管仲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成功的改革家

作者:管仲 来源:北京日报
2016-03-23 09:58:04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民足”、“国富”为“兵强”提供了经济基础,在齐国的军事建设方面,管仲同样推行了改革,不仅扩充军备,而且从体制上加强了国家对军队的控制力。

  过去,由于行政权、财权的分散,军队实际上分散地掌握在贵族、权臣们的手中,国君对外用兵必须与他们商量,常常遇到讨价还价的情况,这样的军队自然缺乏战斗力。为解决这个问题,管仲提出了“乡里建设”的构想,把齐国分为15个乡,每个乡分为10个连,每连分为4个里,每里分为10个轨,每轨由5户构成。如果每户征兵1人,每个乡就能征兵2000人,把5个乡的兵源集中在一起就是1万人,编为1个军。

  这样齐国的常备军就有了三个军,总兵力保持在三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在后世也许不值一提,但在当时的诸侯国里绝对是了不起的规模。不仅军队的数量可观,而且士兵按照“乡里制度”层层征召上来,打破了原有的权贵垄断,国家此时也有能力提供军费支出,所以这支军队被牢牢地掌握在了国君的手中。

  齐桓公终于可以用这支军队称霸天下了,但齐国的争霸之路与后世许多国家不同,它很少四处征伐,而是用诸侯会盟的形式体现霸主的权威。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鄄地召集宋、陈、蔡、邾等四国会盟,在春秋时代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因为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而受到周天子的肯定和赏赐,齐桓公于是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各诸侯国的联军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楚国不得不低头认错。齐桓公在位42年,其间真正的对外打仗只有两次,一次为保卫燕国击退山戎,一次为保卫邢国击退狄人,而主持诸侯会盟有九次之多。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奇迹成为以后乱世争雄者们的梦想,曹操在《短歌行》中赞叹道:“齐桓之功,为霸之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