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卖了多少本
1925年7月18日,《我的奋斗》第一卷《重要问题的解决》出版,售价是12马克(当时约合3美元),比同期德国出版的大多数书籍贵一倍。第二卷《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于1926年11月11日出版(上下册售价合计24 马克)。全书共27章,上卷12章,下卷15章,分章标题如下:
上册:我的家庭/在维也纳的学习/在维也纳所得的政见/在慕尼黑/世界大战/战争宣传/革命/我政治生活的开始/德国工人党/第二帝国的崩溃/民族和种族/纳粹党的最初阶段;
下册:世界观和政党/国家/公民和国家主体/个人和人民国家的观念/世界观和组织/最初的斗争/和红色势力的斗争/孤独让强者变得更强/有关冲锋队意义和组织的基本理念/联邦主义的假面/宣传和组织/工会问题/德国战后联盟政策/东方政策/紧急防卫权。
搞清楚《我的奋斗》在纳粹上台之前到底卖出了多少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的自然销量是一个最直观的指标,可以反映出普通大众在未受到官方胁迫时,对纳粹和极右势力盲从到什么地步。阿曼说这本书第一年就卖出了2.3万册,以后逐年递增,这显然是吹牛,反纳粹的人从来不相信这个数据;但有一部分人又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居然不过大脑地相信截止到1927年《我的奋斗》总共只销售出6200套。
1945年,盟军缴获了艾赫出版社的版税清单,《我的奋斗》的真实销量由此曝光:1925年刚问世时,一口气销出了9473册,后来有所下滑,到1930年又卖出54086册。在纳粹上台之前7年中,总共销售了22万套,说明每300个德国人中就有1人主动购买这本书。考虑到这是一本超级枯燥难看的政治书籍,其销量着实让人瞠目结舌。
1939年,梅梅尔(今立陶宛克莱佩尔,二战前为东欧德裔聚居区)地方秩序局公务员中的纳粹党成员正在阅读《我的奋斗》。这张摆拍照片意图表现此书为纳粹分子最爱的书籍
随着《我的奋斗》的大卖,希特勒也从中获得了不菲的版税收入。1933年,希特勒就任总理的第一年,《我的奋斗》的销量就暴增到150万册,他的版税收入也多达100万马克(约折合2010年美元377万),出版社很识时务地将他的版税从10%提到了15%。随着希特勒成为第三帝国元首,德国再也没有什么书能比《我的奋斗》更畅销了。每户德国家庭都会购买一本《我的奋斗》,不管是不是真的认同或者支持纳粹运动,总之放本在家里镇宅保平安,免得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只要是在德国上学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一定会得到这本书。市政厅结婚登记处,也将本来送给新婚夫妻的《圣经》改成了《我的奋斗》。由于纳粹党利用政治特权推广,《我的奋斗》到1939年累计发行量已经高达545万册,1942 年845万册,1943 年984万册。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共有5000万人口的德国,20年共计销售了大约1200万本,被官方翻译成16种语言,给希特勒带来了800万马克(折合现在3016万美元)的版税收入!
毒性到底有多大
讽刺的是,大多数人光顾着取笑《我的奋斗》,却严重地低估这本书的影响力。威廉·夏伊勒(著名历史作家,《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曾异常感慨地评论道:“要是在1933年之前德国有更多的非纳粹党人读了这本书,要是外国政治家在还不太晚的时候仔细读了这本书,德国和全世界本来是可以免于一场灾难的。”因为,希特勒在这本书里“精确地写下,如果他一旦掌权的话,他要把德国变成怎样的一个国家,他要德国通过武力征服把世界变成怎样的一个世界。在这本富有启示性的书里 描绘了他在1939年到1945年的胜利年代里强加给被征服的欧洲的野蛮新秩序的蓝图……”
虽然《我的奋斗》在本质上就是一本文艺民科青年胡诌出来的玩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显示了不凡的否定性力量,依靠这种力量,作者将许多半真半假的谎言和理论搅和在一起,通过自己刻骨的仇恨汇聚成阴谋论大全。在这本书中,希特勒不仅鼓动和激起仇恨,还和所有的读者一起分享它。另一方面,虽然在描述上有各种跳跃切换,但是在这本书中,希特勒还是清晰并且前后一致地表达出了一种纳粹党的世界观,一种他最终在第三帝国中付诸实践,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世界观。
在《我的奋斗》之中,希特勒所表达的整个世界观基础——按他的话来说是一种“花岗石基础”——建立在一种雅利安人的优越性上。希特勒认为,人类可以划分为三种群体:雅利安文化的奠基人、文化的支撑者和文化的毁灭者。雅利安人,尤其是其中的日耳曼人,是头脑“涌现出天才神圣光彩”的文化创造者,是“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在这个体系,所有其他非雅利安人,或者勉强可以被当作文化支撑者,或者只能被奴役。高等的雅利安人如果放弃了血统的纯洁性,就会丧失自己的天堂而沉沦。因此,为了维护这种血统纯洁性,必须从内部铲除低等民族——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甚至就在这本书中,希特勒已经提到“将1.2万或1.5万希伯来的国家腐败者交给毒气……为未来挽救100万守秩序、有价值的德国人”。
如果这样一个种族国家建立起来之后,又该如何组织和统治呢?既然整个人类分三六九等,那么让高等人类相互结合,进而产生所谓的超人,再将政权交给这些超人不就好了吗?在《我的奋斗》之中,希特勒正是如此坚定地表述,天才人物不是来自普选,而是被优生出来的,他们是极少数被选出来实施实际权力的人,而这种国家的组织方式也必须建立在个人原则,而不是多数人决策的基础上。换言之,就是以后纳粹德国那种军事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模式。
当这种国家建立起来后,理所当然就会遇到生存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向外谋求生存空间。他认为这种国家的未来存在于对生存空间的征服中。希特勒很奇怪地认为,英国也是一个伟大的日耳曼国家,德国不应该在海上和他们争夺,而是应该在陆地上发展,这样英德可以结成一个“天然同盟”。所以,德国应该在东欧和俄罗斯夺取空间,谋求达到国家延续、保证强国地位、人口增长的种族生存空间。
《我的奋斗》塑造的世界观并不是建立在精心的证明、客观的论证和可靠的逻辑之上,而是根植于虚假的历史和神话学基础之中,比如《锡安长老议定书》这种伪造的东西。希特勒在整本书中都先入为主地相信自然、命运、天意、阴谋,而且将许多事物毫无根据地联系起来,比如在武力对外扩张和经济增长之间直接假定出一个因果关系。对于大众来说,真正有价值,经过严格论证的观点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希特勒这种将半真半假的东西掺合在一起,危言耸听地告诉大家所谓“真相”的论述方式反而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容易被其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