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奋斗》纳粹都嫌难看,何以蛊惑千万人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2016-03-22 09:16:36

《我的奋斗》纳粹都嫌难看,何以蛊惑千万人

  1924年12月20日, 希特勒获得假释出狱,被判处5年徒刑的他仅在监狱中待了一年余

  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2016年的元旦和往年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对于德国拜仁州政府来说,这天却意味着麻烦:有本归属于他们名下的超级畅销书,因为作者已逝世70年,根据法律规定,版权到期。从此之后,这本书就将属于“公共领域图书”,任何第三方都可以不经授权出版。

  拜仁州政府头痛的并不是无法专享利润。事实上,这70年来他们从未再版这本书,他们保有版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无法出版,从而彻底封杀它。这本书,就是臭名昭著全球公认的大毒草——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拜仁州又称巴伐利亚,是希特勒和纳粹党起家之处,希特勒正是在其首府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暴动,写作和出版了《我的奋斗》。二战胜利后,盟国一致同意彻底肃清纳粹思想,《我的奋斗》自然也在盟军封杀清单上。在东德等苏东国家这不是什么问题,只需要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让《我的奋斗》永不见天日。但是在西方,由于宪法中明文规定保障言论和出版自由,这个问题就变得棘手起来。西德政府只能采取迂回措施:由美国占领当局出面,将《我的奋斗》相关权益移交给拜仁州政府。拜仁州政府则以自己不出版也不授权他人出版的形式,从法理上正当地封杀了这本纳粹“圣经”。从此,《我的奋斗》成了“隐形之书”,只有少数研究者能在图书馆的角落中看到。

  为免不负责任的出版商为追求经济利益炒作“禁书”,拜仁州政府主动出击,动员了众多历史学家,于2016年1月8日出版了一本批注版《我的奋斗》,其中添加3500条注释,从原有的700多页膨胀到了1400多页,几乎是重写了一遍!注释主要是对纳粹意识形态进行解释和“消毒”,批驳其中错误;对人物和事件背景、希特勒言论来源、意识形态根源都进行了考订,补充了不少当代研究成果。出版者希望,通过这番修订,新时代的人有能力也能有智力来正确看待这株大毒草,再也不受其蛊惑。

  逻辑混乱 有16.4万处语法错误

  在很多人想象中,《我的奋斗》应该是一本极有煽动性、可读性的书籍,像毒品沾了就上瘾,所以才曾经那么火,到今天还得提防。其实事实完全相反。希特勒自己都在私下承认,如果早知道他最终会当上德国总理,那他是绝不会以这种形式出版《我的奋斗》的。

  “叙事逻辑混乱”是这本书最明显的毛病之一。希特勒无疑有着惊人的演说天才,他可以一个话题又一个话题滔滔不绝地说上几小时,用各种煽动性的字眼拨弄听众的情感。然而当把这些谈话变成文字时,希特勒就暴露出他未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缺陷:《我的奋斗》结构松散,行文跳跃,一看作者就没有在书桌前富有逻辑地思考和组织文字的能力。事实上,《我的奋斗》并不是他“亲笔”撰写,而是他口述,由鲁道夫·赫斯记录,施丹佛尔神父和约瑟夫·捷尔内润色而成。

  作为一个资深文艺青年,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忍不住对他能想到的一切问题发表意见,全然不顾本来的主题,结果使得全书除了政治之外,文化、教育、戏剧、电影、漫画、艺术、文学、历史、性、婚姻和卖淫,无所不包,毫无重点。甚至在探讨《第二帝国的崩溃》(第一卷第十章)这种严肃的主题时,他会突兀地花整整10页专门讨论如何在德国根治梅毒。全书的瞎扯节奏,由此可见一斑。

  在对德语的使用上,《我的奋斗》也是一个反面教材。曾经有文学批评家做过统计,整本书中出现了16.4万处语法和句法错误。在书中,笨重而难以理解的从句、没有必要的文字重复、稀奇古怪的概括比比皆是,到处充斥着强烈而富有侵犯性的语言,夸张、华而不实、装腔作势的文风,矛盾、因果倒置、草率归因的论证方式。实际上,包括许多忠实的纳粹分子在内,很少有人能把这本臃肿冗长,多达782页的大部头读完。甚至就连纳粹党内部也有人揶揄地说,这本书其实应该叫作《我的抽筋》。

  啤酒馆暴动后主动蹲监狱搞创作

  这么一部结构散漫又没可读性的长篇大论怎么会兴风作浪20年呢?这得从创作之初说起。

  1924年4月1日,慕尼黑人民法庭对去年11月9日那场闹剧一般的啤酒馆暴动做出了最终判决,宽大到就像是愚人节的玩笑:以希特勒为首的5名主犯仅被判处了5年徒刑,服刑6个月之后就能申请假释。考虑到政变之后两天的11月11日希特勒就被逮捕收监,到 4月1日这天他已经在监狱中待了快5个月,法庭的这个判决基本相当于当庭开释!即使如此法官还对希特勒感到抱歉,特地在判决书加入了一段对他“纯粹的爱国动机和光荣的意图”表示深刻同情的说明,而且断然否决了公诉人要求将这个外国人驱逐出境的要求,因为“这个要求不能适用于像希特勒这样处处以德国的地位来进行思考和体验的人”。

  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希特勒却坚决不出狱,老老实实住满了一年,直到1924年的12月20日才出来。因为他要利用这段安静的时间写本书。此时希特勒已经很明确地意识到,在德国武装夺权是行不通的。用希特勒自己的话说,啤酒馆暴动是他“一生中最轻率鲁莽的决定”,因为即便是政变“成功,也必然会由于当时运动内部的不够成熟和组织及思想基础上的缺陷而以惨败收场”。在蹲监狱的这段时间中,希特勒通过反省得出了结论:“推翻旧国家是不够的,必须在事前建立起新国家,并且随时准备好……留下来要做的不过是摧毁旧国家的最后残余——这只要几个小时就行了。”因此希特勒迫切需要撰写一本著作,向大众阐述自己全部政治理念,告诉大家这个未来之国到底会是什么模样。

  在历史上,不乏政治人物在狱中发愤撰写重要政治著作的例子,但其中很少有人能像希特勒一样拥有如此优越的写作环境。由于当地政府纵容,希特勒在兰德斯堡与其说是服刑,不如说是作家找了个度假村闭关搞创作:住的是舒适单人“囚室”,窗外就是美丽的乡村风景;吃的是比市面还好的食物,每天还有葡萄酒或啤酒供应。当休息时,他和其他纳粹分子可以打牌、运动,四处聊天散步。后来,狱方甚至还允许他们开办酒店和出版报纸——不夸张地说,光是全德国寄给希特勒的慰问品就足够供他们开办这家酒店,外加一个水果店和花店。希特勒后来也回忆说,这段服刑时间实际上他在接受“政府付费的大学教育”。

  大概是在1924年5月左右,希特勒开始着手撰写这部著作。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和狱友吃过早饭之后,就回到单人囚室写作和阅读,偶尔出席一下狱友的活动。一般写到中午就和狱友一起吃午餐。午餐期间他各种高谈阔论,发布重要指示。下午处理信件、会见客人和散步。晚餐后,看看狱友的体育活动,8点回牢房,10点准时熄灯。在兰德斯堡这样规律地生活了半年多之后,希特勒连体重都增加了。12月20日出狱时,他已经完成他的著作计划中的第一卷《重要问题的解决》。接下来的一年中,又写完第二卷《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还给自己的书取了一个严肃而拗口的名字:《四年半来对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

  这次出书倒不是心血来潮,很可能是采纳希特勒的商务经理、纳粹党御用的艾赫出版社负责人马克斯·阿曼的提议。作为一名精明的书商,阿曼不想放过啤酒馆政变带来的商机,因此极力劝说希特勒撰写一本揭秘此次政变内幕的书;同时他也希望能将这本书打造成一本励志大作:讲述一名默默无闻的维也纳“工人”(至少希特勒自己是这么说的),是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成为如今风云人物的。他向希特勒保证,这本书一面世就能登上畅销书榜首,可以带给希特勒不菲的收入,不仅能让他偿清在不久前审判中欠下的高额律师费用,甚至还有盈余买一辆奔驰车!

  但作为政治家的希特勒思考得远比这个商人更深远。事实上,精明狡猾的希特勒明白,纳粹党还处在困难的创业期,从政治角度来看,不管是旁人有多好奇,自己也绝不能去翻黑历史。因此,整个第一卷更多的是抽象性的表达,加上一些普通的自传叙述。出版商阿曼期望看到一本揭秘政变的励志传奇,而当他看到希特勒对啤酒馆政变只字未提时不禁大失所望。但阿曼毕竟是商人,他将丝毫没有卖点的书名改成了朗朗上口的《我的奋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