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92岁新四军女兵郭冰:“洋学生”放弃大上海舒适生活打鬼子去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92岁新四军女兵郭冰:“洋学生”放弃大上海舒适生活打鬼子去

92岁的新四军老战士郭冰接受人民网专访 邹家骅摄

92岁新四军女兵郭冰:“洋学生”放弃大上海舒适生活打鬼子去

郭冰(右一)抗战时期的老照片。邹家骅 翻拍

“父辈的旗帜—寻访福建抗战老兵”大型系列报道之二

郭冰简介:

1924年出生,上海人。1940年,年仅16岁还在上海女中念书的她毅然参加新四军,在二支队宣传队工作。经历过新四军六师十六旅的塘马血战。1949年,随华野十兵团入闽。解放后,在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一直以来,新四军有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人称道,那就是当年大批青年女学生感召于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纷纷加入新四军队伍,放弃舒适的大城市生活,在艰苦的农村与日本鬼子作斗争。郭冰,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新四军女战士。

近日,在福建省老干局静谧的大院,人民网记者见到了92岁的郭冰,文质彬彬,温文尔雅。郭冰女儿谢岭前说母亲最近身体不太好,可听说人民网记者来采访,坚持着要讲讲当年的抗战故事,让年轻人知道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郭冰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可谓书香门第,父亲还在国民党政府里任职,抗战爆发后,父亲撤退到内地,郭冰和母亲留在上海。对这点,谢岭前开她母亲玩笑,说她是“国民党家庭走出一个共产党”。

往事悠悠,70年前的点滴细节,郭冰记忆犹新。她说,当年她在上海法租界的女中念初二,学校里地下党很活跃,她深受影响,觉得中国正遭受日本鬼子的欺凌,自己作为青年学生,理应责无旁贷保家卫国、打鬼子。于是,1940年,郭冰毅然离开舒适的大上海,来到江苏丹阳的新四军二支队,成为一名女战士。

对母亲投笔从戎一事,谢岭前做了细节上的补充,说那天母亲拿了一点生活费,坐上电车,悄悄离开了家。外婆担心女儿在新四军太苦,赶到二支队要把女儿拉回家。在部队,外婆见到了彭冲,两人有充分的交流,并且在部队住了一晚,第二天,外婆放弃了要带女儿回家的念头,还留下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共产党里有能人”。

在二支队,郭冰发挥自己知识文化上的优势,从事宣传工作,践行打鬼子、报效国家的信念。

1941年冬天的塘马血战,给郭冰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对人民网记者说,六师十六旅,旅长是罗忠毅,政委是廖海涛,人称“罗廖部队”。当时日本鬼子三千多人包围了十六旅旅部驻地——江苏溧阳县塘马村。罗廖首长为了掩护机关人员、非战斗人员撤退转移,和日本鬼子激战,最后都壮烈牺牲。她们这些小战士,在旅部组织科长王直的带领下,冲出敌人包围圈,转移到安全地区。

说到激动处,郭冰唱起了《新四军军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最后,还敬了一个军礼。

激昂雄壮的旋律与老人的瘦弱形成鲜明的反差。此情此景,只能说,新四军精神早已成为这位老人的人生信念。

更让人感佩的,是女儿谢岭前在接受采访时,同样铿锵有力地唱起《新四军军歌》。她激动地说,刚开始对母亲的抗战故事并不感兴趣,后来慢慢体味出母亲这代人的伟大,为了民族的尊严与独立,十几岁就离开家庭,放弃舒适生活,参加新四军,不怕苦不怕累,并且一生不悔。

两代人同唱《新四军军歌》,有一种精神已经融入她们的血液,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分享到6.79K
编辑: 中国在线实习标签:
吸血鬼 心有所想
中国优势企业全线崩溃?不止中国市场如此 越南或成下个“世界工厂”:劳动力成本只有中国一半
为生活添色彩 盘点纽约帝国大厦灯光秀特别造型 双胞胎宝宝激萌走红屡遭搭讪 辣妈写答题板机智回应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新闻热搜榜

      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在京正式启动

        详细>>

        圆梦北京之《90后的青春》

        详细>>

        圆梦北京之《梦想成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