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个月 拍摄18000张照片——延时影片定格南开支教队员的“新疆情”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南开大学16届研究生支教团打造延时影片纪念新疆岁月
这两天,一部名为《夏•致二中》的延时影片同时在新疆、天津两地的网络和社交平台上“爆红”,上传不到24小时,其点击量就已破万,并被新疆当地媒体争相报道。影片拍摄者正是刚刚完成志愿支教任务的南开大学第1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3名队员。
《夏•致二中》展现的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的校园生活。2003年,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去往那里开展志愿服务,如今已走过12个年头。这些青年学子带去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建设西部的青春热情。
“今年下半年,地区二中就要搬到新校区了。这个不大的老校园里留下了南开大学先后12届一百名位支教团员的青春记忆。我们对这里太有感情了,就想用镜头记录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影片的策划人,南开大学第16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徐先一说。他的这一想法与团内其他两位团员吕松鸿、刘瑞麒一拍即合,并得到了地区二中校方的支持。
延时摄影需要长时间的连续拍摄,比如视频中的入夜场景,就需要持续拍摄四五个小时。为了拍摄星轨,3人更是借来了帐篷,多次通宵工作。由于这3名队员都是影视制作方面的“业余选手”,为了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更长的时空跨度,他们从冰雪尚未消融的初春时节,便开始踩点取景并练习拍摄。待到作品“诞生”,山城阿勒泰已进入盛夏时节。
作为支教老师,徐先一他们3人都担负着非常繁重的教学任务,每周都在10个课时以上,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的压力非常大。为了这部4分多钟的影片,他们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
前期拍摄结束后,便利用午休时间聚在一起,对着显示器一张一张地检查照片是否有缺陷,而在上课时,他们各自的电脑往往也都在进行着稳定、去除闪烁的后期处理工作。最终,经历了近4个月的精雕细琢,记录了地区二中80多个校园场景、由18000余张照片组成的《夏•致二中》延时影片终于“问世”。
视频上线后,阿勒泰当地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并引起了当地各界的广泛关注。“美哭了”“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学校这么漂亮”“好想回到二中读书”……广大校友及阿勒泰市民如此评价视频。“忍不住一口气看了3遍,不知不觉就热泪盈眶了。”一位往届支教团的成员说这个视频勾起了他的太多回忆,再也不担心会忘记那片土地和火热的青春。
“一年的时间并不长,却是支教团老师们一生难忘的记忆。”吕松鸿在微博中这样写道。他坚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南开学子把天津与新疆、南开与二中的这份事业继续下去。
南开大学第16届研究生支教团自奔赴新疆阿勒泰地区支教以来,积极参与教学任务和教学改革,一年累计授课2969课时。此外,成员发挥专长,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和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校园传统媒体宣传和新媒体建设,组建学生电视台。同时,支教团还坚持南开传统,继续开办“东方杏坛”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定期前往拉斯特乡牧民小学开展志愿服务,为当地留守儿童送去温暖。
据了解,1999年,南开大学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组建了研究生支教团,成为该计划的首批实施高校之一。自2003年始,南开大学与新疆阿勒泰地区建立联系,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作为定点支教服务基地,已累计派遣支教团志愿者143名。2014年,南开大学首次在西藏开辟支教服务地,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中将有5人前往西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15年,南开大学支教团在甘肃省新增服务地,持续向西部地区输送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