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押运线路保密 成都70万卷档案搬新家
成都市档案馆新馆昨日开馆,馆内可为手机充电。
功能多元
可喝咖啡可为手机充电
华西都市报记者注意到,除了这些传统查阅利用功能外,新馆的功能更加多元。四楼专门设置了一个咖啡吧,市民来档案馆,点上一杯咖啡,翻开档案,来一场和百年历史的约会吧。
档案查阅服务区里,还配有手机充电区,苹果、三星等不同品牌的手机都能在此充电。另外,每张桌子上都贴心配备了电脑充电插头,学生们来翻阅档案写论文时,再也不必担心电脑没电的问题。服务区内还设有电子触摸互动屏幕,在这里市民可以了解到档案馆的大体情况。
搬迁揭秘
搬迁看天气 线路全保密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成都市级机构档案永久保管基地的成都市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馆内珍藏有清代、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档案463个全宗约58万卷、10万余件,资料3.9万册,共计70余万卷(件、册)。为了将这70万卷(件、册)档案安全搬到“新家”,档案馆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打包档案花了4个月
一个箱子有十几个标签
成都市档案馆副馆长郑飞告诉记者,仅仅是预分、打包就花了将近4个月的时间。“档案运到新馆,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取下来,放到哪儿,这些必须提前设计好。即便搞乱了一个编号,再想找到,犹如大海捞针。”
郑飞举例说,每个打包的箱子,都附带了大量的信息,箱号、全宗号、目录号、总卷数、起止卷号、到新馆的分区号等。到了新馆之后,库房号、分区号、几列、几组、几格,都要在箱子上清清楚楚地写明白。一个箱子写十几个标签。有些实物档案,譬如成都友城送来的礼物等,专门定制箱子,以防碰压。
成都市档案馆新馆的监控中心。
警车开道武警“护航”
安保堪比“运钞车”级别
档案部分属于机要文件,同时属于城市记忆工程,很多都是孤本,一旦遗失,便再难找到。正是考虑到这种特殊性,在运输上,档案馆也做了充分的预案。郑飞说,档案资料怕水也怕火。为此,他们提前拿到了搬迁时间的天气预报,同时给每辆运输车配备了灭火器。
5月4日,搬迁正式开始。警车开道,武警全程“护航”。“为了不影响市民出行,运送时间尽量避开早晚高峰,一天8辆车,来回跑2趟。”郑飞说,总共花了四天半的时间,运送了70趟次。同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搬迁当天的行车路线,一直没敢对外公布。整个运输安保级别堪比“运钞”。
“至于搬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堵车、新馆停电甚至是遇到交通事故等,我们都提前想好了应对措施。”郑飞说,最终,带着这个城市记忆的几十万件档案资料,顺利地搬至新馆内。“天气好,没有出安全事故。”作为副总指挥的郑飞长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