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无悔知青路:深深怀念牺牲的好兄弟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刘永昌拨弄着曼陀铃的琴弦,摆拍下了这张照片。
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成长于红旗下的第一代人,最难忘的,莫过于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岁月。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不得不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便开始了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煎熬。
有人熬过去了,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有人没熬过去,后来被时代的大潮淹没……如今他们老了,到了回忆过去的年龄,对于那段岁月,他们会抱怨,会遗憾,当然更多的是难忘和自豪。
五四青年节前夕,西部网记者走访了多位知青,一边翻看着泛黄的老照片,一边听他们讲述那段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作者:敬泽昊 彭芬
1969年春天的秦岭乍暖还寒,因为有知青从城里带来了照相机,刘永昌便借来了同队知青的曼陀铃,让人帮着拍下了这张照片。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臭美”的想法。在天地山水之间,灿烂的笑容配上时髦的曼陀铃,照片也被取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曼陀铃弹给流水听
“如果活到现在,肯定是个大歌星”
在刘永昌的记忆中,公社里弹奏曼陀铃最棒的当属一位名叫陈建安的知青了,是一个音乐天才——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音,又精通多种乐器,“如果活到现在,肯定是个大歌星。”
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刘永昌和陈建安就在一个学校,但真正的交往,还是从1968年10月一起到当时的宝鸡县颜家河公社下乡开始——两人被分到一个大队,当地艰苦的条件,让初来乍到的二人,和其它三名知青不得不挤睡在一张小土炕上,而每天晚上的卧谈则让关系亲近了不少。
乡下的岁月很苦,繁重的劳动和迷茫的未来,在体力和精神两个层面,锻炼着这些来自城市的青年。在那种环境中,陈建安带来的乐器和他的歌声,则成了知青们业余生活中最好的调剂。
“陈建安的歌声,能让满房子的人笑得肚子疼,也能把一群大老爷们弄哭。”刘永昌说,他至今还保留着一本手抄的《外国名歌200首》的曲谱,这是他从陈建安那里抄来的,在当时算“靡靡之音”。
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刘永昌刚刚开始跟着陈建安学弹奏曼陀铃,渐渐的也能简单的弹奏一些曲目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1970年的一次劳动中,陈建安却永远地离开了。
知青抢救国家财产牺牲 遗体飘至百里之外
在乡下呆久了,什么时候可以离开,便成为了刘永昌那一代人普遍的焦虑。“从1970年开始,便有单位来公社招工,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招工,尽快离开这里。”
陈建安用音乐,给知青们贫乏的下乡岁月增添着愉悦,但他自己却在当时默默地承受着委屈。作为知青中的优秀分子,却因为父亲的“政治问题”,在第一次招工中便被无情淘汰。
那是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各种大型工程,更多还是依靠着建设者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完成的。比如陈建安,在写了决心书后,便接过了工地的重担。
1970年9月2日,参加颜家河水电站建设的陈建安,为抢搬河对岸的电线杆原木,牺牲在了暴涨多日的渭河大水中,时年21岁。一周后,他的遗体才在一百里之外的宝成铁路大铁桥下被发现。
热门推荐
更多>- 西北大现代学院大二男生用纸折"大白" 心比女生细 第四代“周恩来号”机车换型上线 见证中国铁路发展史 南宁惊现“桥贴贴” 上演桥楼亲密“接吻”大战 交警为减轻车祸伤员痛苦 托举其3小时 中国方阵参加俄罗斯举行红场阅兵夜间彩排 西安247名中学生体验“古今合璧”成人礼
- 西安一女子推婴儿车横穿马路被撞身亡 广西:一次“碰瓷”的全过程 济南千人同时美容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内蒙古呼伦贝尔五月普降大雪 林丹、白岩松领跑东莞迎苏迪曼杯长跑 “更新空间”推出海洋球乐园
- 美女游客为兵马俑礼宾哨武警擦汗 五一小长假:秦兵马俑创下单日接待量6万人记录 重庆99对新人穿汉服穿越“桃花源”(高清组图) 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遭恶意刻字 深圳海边游客爆棚如“下饺子” 劳动节假期上海外滩游人如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