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河北频道携国际友人走基层沧州行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中国日报网河北频道携国际友人走基层沧州行(一)
民俗博物馆 学习中国文化
南大港产业园区宣传部李部长向国际友人介绍馆内民俗器具使用方法
南大港产业园区宣传部李部长向国际友人介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器具
中国日报网河北频道沧州5月5日电(牛江聘)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个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里,在”五一“假期和”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为了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亲身了解河北省各地特色文化,中国日报网河北频道携来自美国、韩国、也门、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的八位国际友人走进以“铁狮子”、武术、杂技而闻名的沧州。
路途漫漫,在车上中国日报网河北频道的记者编辑和国际友人一起玩了很多游戏,猜字谜“什么字二个口,什么字三个口,什么字四个口,什么字五个口......什么字一千个口”,记者给外国友人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三字经》、《弟子规》,大战“你写我来猜”游戏,每个国际友人用自己的母语表演一个节目,其中韩国的国际友人姜东轩演唱的《三只小熊》使车中气氛达到高潮。
外国友人纷纷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尤其是汉字文化很难学很难懂,但是他们很喜欢也非常乐于学。
“长长的排枪,是洼民打雁的工具。手缝的护肩,是抬筐时垫在肩上做保护用的……”5月1日上午,中国日报网河北频道及国际友人来到坐落于南大港湿地管理处的大洼民俗博物馆里。
“这些器具真的好棒,我可以通过这些看似粗糙、简单的工具看出他们的生存智慧。”来自尼日利亚的Moses用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
据介绍,大洼民俗博物馆占地300多平方米,收集了自清朝末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渔业工具、围雁工具、纺织工具、农耕工具、生活用具等民间物品300余件。这些器具,有的仍在使用,有的已经淡出了生活,每一件器具都是从乡间收集来的。
“‘大洼’就是大苇洼、大洼淀,是当地群众对南大港湿地及沧东沿海洼淀区的一种俗称。”南大港产业园区宣传部长李部长告诉记者,几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一带生存,明“靖难之役”后,晋、鲁等移民至此定居。一辈辈的生息,一代代的传承,造就了大洼淳厚的民风,造就了大洼人豪迈、淳朴、坚韧的性格,也造就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大洼文化”。(完)
热门推荐
更多>- 中国方阵参加俄罗斯举行红场阅兵夜间彩排 西安247名中学生体验“古今合璧”成人礼 西安一女子推婴儿车横穿马路被撞身亡 广西:一次“碰瓷”的全过程 济南千人同时美容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内蒙古呼伦贝尔五月普降大雪
- 林丹、白岩松领跑东莞迎苏迪曼杯长跑 “更新空间”推出海洋球乐园 美女游客为兵马俑礼宾哨武警擦汗 五一小长假:秦兵马俑创下单日接待量6万人记录 重庆99对新人穿汉服穿越“桃花源”(高清组图) 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遭恶意刻字
- 深圳海边游客爆棚如“下饺子” 劳动节假期上海外滩游人如织 2015第十届艺术北京博览会开幕 北京站“五一”加开12对旅客列车 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坑第二次发掘启动 大熊猫“开开”“心心”启程赴澳门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