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西门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曾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西门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曾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北宋瓮城门砧石及石门槛。

西门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曾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宋大城北门遗址。

西门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曾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瓮城城墙砖,历经千年依然坚固。

西门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曾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宋大城西门遗址。

中国江苏网4月22日讯沿着漕河路向东,迎恩桥南有一处“北门遗址”,如今是一座市民休闲广场;而沿着四望亭路向东,来鹤桥东南有一处“西门遗址”,如今成为考古遗址展览馆。市民对这两座城门一定不陌生,却并不一定知道,这两座城门见证了一段段“烽火扬州路”。

现场探访

城门城墙道路清晰可见

充满了浓浓烽烟味道

沿着四望亭路从西往东前行,过了来鹤桥,不远处就能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这幢建筑在路的南边,外观是一座残破的城门楼。

扬州市民对此耳熟能详——这是“宋大城”。不过,若你真正走进里面的陈列展,又会发现,这又不仅是“一座”城门。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也经历着朝代的变迁,经历着城池的演变。之所以“宋大城”成为它最耀眼的标签,是因为在这里发现的宋代遗址最为丰富罢了。

在宋大城内的展示牌清晰地写着:遗址保存较好,不同时代的城门、城墙和道路清晰可见。从五代到民国的老扬州城,都在这里留下烙印。

宋大城遗址的“学名”是西门遗址。记者从西门遗址管理处了解到,四望亭路上的扬州城西门始建于五代,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几经烽火和修筑,防御功能不断加强。这处西门的门洞初为木构过梁式,两侧设有马面。北宋末年,增筑瓮城,城门改为砖砌券顶式。“这是我国建筑史上城门由木构过梁式向砖砌券顶式转变的最早实例。”市考古专家介绍。

如今发现的宋大城城门,不止北门一座。除了南门同样留有宋代遗存外,北门也被发现。沿着漕河路向东,到迎恩桥附近,往南就可以看到一处“北门遗址”的石碑。这里就是宋大城的北门遗址,北门遗址包括陆门、水门和瓮城等历史遗存,并从五代沿用至元代,如今,遗址的部分已被回填。而与西门一样,北门也集瓮城、马面等于一体,充满了浓浓的烽烟味道。

那么,如此强调防御的宋大城,到底经历过怎样的历史波澜呢?

历史溯源

宋代扬州修筑起“三城”

门外有瓮城,墙外有马面

扬州不只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旖旎,更有金戈铁马、战鼓铮铮。

宋代的扬州城很特别,史称“宋三城”。据悉,宋代在唐子城、罗城和五代周小城的基础上,相继修筑了大城、宝祐城、夹城,形成了“三城互援”的城防格局。

宋大城修筑于南宋初年1127年。北宋灭于“靖康之耻”。当金兵攻破当时的京师开封后,宋高宗赵构南逃,以扬州为“行在”,并下令修缮扬州城城池,“周二千二百八十丈”,这就是宋大城。1165年到1173年,南宋又增筑扬州城;1175年,蜀冈上汉唐古扬州城的西半部被改筑为“堡寨城”,又在堡寨城和宋大城之间修筑了夹城;1254年,堡寨城又被加筑和包砖,改称“宝祐城”。“宋三城”的格局就此尘埃落定。

走进西门遗址,首先可以看到瓮城的城墙。瓮城是外城之外的城,瓮城朝内(东边),还留有五代以后的大城主城墙遗址,而在主城墙上,相隔一定距离又会修筑向城墙外凸起的部分,与城墙等高,这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查阅资料才知道,这种建筑叫“马面”,之所以如此得名,据介绍是因为像马的头一样狭长,但是从马面遗存来看,难见端倪。但是它的战略意义十分明显,当敌人向主城墙发起进攻时,守卫军队可以在主城墙延伸而出的马面上,从侧面攻击敌人。

考古发掘

西门街拓宽改建时被发现

西门遗址从五代沿用至明清

扬州城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城池遗址之一,作为扬州的主城门之一,西门遗址是扬州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沉睡”在地面的西门遗址被发现,是在20年前。据江苏扬州唐城考古队原队长、西门遗址考古发掘主持人蒋忠义回忆,西门遗址是在1995年11月,在扬州西门街(今四望亭路)拓宽改建工程时被发现的。1995年11月至1996年4月,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经考证,它被认定为扬州宋大城西门遗址。

西门始建于五代时期。五代时作为周小城的西门,城门平面形制为“凹”字形,城门南北两侧各有一座马面。马面上建楼,有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加强了对城门的保护。

北宋西门称“通泗门”。考古发掘表明,北宋西门分早、晚两期修筑。北宋建立后,在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基本沿用了五代西门。只在修筑时,地面抬高,出城道路有西向改为向西北斜出。

到了南宋时期,在北宋晚期西门的基础上对城门加以改进,加厚城墙,加固瓮城,缩小城门,提高了西门的防御能力。

明清扬州城主城墙沿用南宋大城西城墙,西门瓮城形制呈梯形,在瓮城内加设一道城墙,形成类似双瓮城的布局。修城中使用了较多石料,其中发现有元代阿拉伯文石碑。

重要意义

砖构券顶实物证据提前百年

曾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通过发掘发现,考古专家认为,扬州宋大城遗址始建于五代,是在五代周小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其中,各个时代的城墙基础、砖铺路面的地层叠压关系极为清晰,为我国城市考古中所罕见,也解决了五代以后扬州城的修建年代、继承和演变关系等问题。

这一考古发现,印证和弥补了历史文献的不足。从发掘的宋代西门结构看,其为砖构券顶门洞,这一实物证据把我国木构过梁式方形城门向砖构券顶式转变的时间提早了100多年。

发掘中还发现,北宋时期路面车辙痕迹深凹,路面损坏严重,而南宋时期路面车辙浅、路面平,说明北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南宋时期战乱频仍、经济萧条、人口稀少。

值得一提的是,西门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并获得1995年度“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提名荣誉奖”。

1995年发现西门遗址后,市委、市政府就果断决定建立博物馆对遗址实施原址保护与展示。1998年10月,宋大城西门遗址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2011年对该博物馆进行了改造提升,主要对建筑进行完善、维修,对遗址进行加固、维护与展示,对博物馆基本陈列全面改造,以及环境整治。

发掘成果

唯在北门遗址发现水陆城门

见证扬州城市布局河道演变

宋大城北门遗址,是在2003年初在漕河路修建过程中被发现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队,于2003年、2004年、2007年先后对其进行了3次发掘,发掘面积合计约5000平方米,清理出了北门的陆门遗址以及位于陆门西侧的水门遗址,揭露出了主城墙和主城门、瓮城和便门、露道、水门边壁和驳岸、河道基础设施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唐宋时期的铭文城砖、唐-清的铜钱和瓷片等。

发掘结果表明,宋大城北门始建于五代时期,一直沿用到元末,北宋时期加筑了瓮城,南宋时期扩建加固了瓮城并重修了水门。水门与主城门中心距37米,水门宽7米,南北进深37米(南段未发掘到边)。水门由两侧砌石边壁,边壁南北两侧的摆手(又称“燕尾”)以及两石壁中间的“甃石”、“地钉”木桩等组成。两侧石壁保存最高约3.5米,东侧石壁上残留一限制闸板的滑槽,滑槽约20厘米见方。

宋大城北门遗址,是扬州宋大城几座城门中唯一发现有水陆并行设施的城门,该发现对研究扬州城市建设和城市布局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印证了《嘉靖维扬志·宋大城图》中关于北门的有关记载。北门水门和石碑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扬州城门、城防设施的资料,而且对于探讨扬州水道的变迁、南宋时期建筑技术和河工技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考古发掘中挖出的众多石弹,也放置在北门遗址,并用玻璃罩好,宛若在向参观者讲述那段烽火扬州路的历史故事。

本版摄影 张卓君

历史钩沉

扬州曾是南宋防御要塞

宋高宗南渡以后,扬州成为防御金兵的前哨要塞,《宋史》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都记载,绍兴二年(1132)郭棣知扬州后,先是修缮了宋大城。由于金兵屡屡来犯,他认为唐代子城地势高,可以凭高临下,有利于防守,打击来犯之敌。于是在唐城旧址上重建城池,叫“堡寨城”,此城与宋大城南北对峙,中间相隔二里,这一段空白,容易使敌人将两城阻断,相互之间难以照应。于是又版筑一座可以连接这两座城的城,它的北门连着“堡寨城”的南门,它的南门直通宋大城,称为“夹城”。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开始向南宋进攻了,真正的恶战开始了。咸淳九年(1273)三月,元军兵不血刃占领建康,随后兵分两路,伯颜率主力直下临安,阿术包围扬州。阿术进攻扬州,遭到扬州守将李庭芝、姜才的抵抗,有史家说,扬州的保卫战与钓鱼城保卫战可称为东西辉映,彪炳史册的两大战役。

淳祐十年(1250)贾似道曾移镇两淮,在宝祐年间重修“堡寨城”称“宝祐城”。李庭芝镇守扬州后,又在“宝祐城”西加筑“圃城”,把平山堂包在内,称“平山堂城”。这样就多了一个制高点,防止元兵占据蜀冈向扬州城内射箭。阿术攻城不下,只好将扬州团团围住,断绝扬州粮道。入冬,城内粮尽,死者满道。扬州保卫战历时十个月,江淮州郡至此全部陷落。“宝祐城”、“平山堂城”、“夹城”都为元兵所毁,只剩下被战火侵食的“宋大城”。

原标题:西门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曾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分享到6.79K
中东和平 欧元贬值
国内奶粉打“低价牌”:能否撼动高价洋奶粉? 外资未大规模撤离:中国优势仍在
赵薇李小璐林志颖生财有道 明星副业响当当 麦当娜《名利场》封面集锦 30年演绎多种风情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在京正式启动

        详细>>

        圆梦北京之《90后的青春》

        详细>>

        圆梦北京之《梦想成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