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水族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添“法”码“护航”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多彩贵州网讯继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立法保护民族文化村寨之后,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村寨也进入了依法保护时代。近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查批准《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三都自治县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有了条例“护航”。
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水族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多用杉松木建造,屋顶用杉树皮或青瓦覆盖,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乡土性和民族性于一身的民族村寨发生着巨大改变,曾经的干栏式木楼越来越少,水族特色正在一点点消失。
“很多村民拆掉了传统的干栏式木楼,在原地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楼房,不少村寨和传统建筑都已失去了原有风貌。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民族特色村寨将不复存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委员会主任陆龙辉表示,立法规范水族民族文化村寨的规划、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刻不容缓。
为加强民族文化村寨保护,三都水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历时一年制定了《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涉及民族文化村寨的规划、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各方面。今年2月,经过县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完善、表决通过后,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
3月27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查批准了三都自治县的《条例》。
“把水族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纳入法治轨道,将对促进水族文化传承、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大家纷纷表示,该《条例》出台实施,还将有利于我省进一步积累系统的、有价值的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制度经验和地方法制保障经验,对我省从制度上协调和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具有探索意义和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更多>- 老游戏运动会惊现巨型陀螺 图片故事:“硬汉”背母打工 青海平安7名工人维修水管被困 4人遇难 湖北大冶女教师患罕见病难站立 拽“拉力绳”上课坚持3年 青岛前海掀巨浪 多车被淹 世界第一悬挑玻璃景观廊桥即将对外开放
- 山东聊城:斗彩蛋 迎清明 故宫大高玄殿修缮工程开工 北京:亲子阅读迎“国际儿童图书日” 丁俊晖5-1胜马克·戴维斯 赛后发布会简短庆生 四川卧龙利用野外红外相机首次拍到雪豹母子影像 百态:村里的“时尚青年”
- 杭州路面塌陷 大坑占近全部车道 乌鲁木齐大雪纷飞30小时 重回“冬季模式” 无锡:樱花烂漫正当时 首批也门撤侨飞抵北京 浙江一老板耗时3月自制6米高“汽车人” 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造像完成主体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