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就业总量问题基本解决、劳动力供求向有利于劳动力一方转变的同时,也应看到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的问题。随着新生代劳动力对就业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越来越低,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等行业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过快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观念、机会成本和市场需求、职业待遇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匹配,加上大学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存在巨大偏差,以及公共部门招考录用中不公平等社会问题,大专生和大学生因难以找到相对稳定、有质量且收入相对体面的工作,成为劳动力市场中求人倍率最低的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等问题,也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45岁以上大龄劳动力受自身素质、劳动技能不足制约,也始终存在需求不足问题。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相对加快、对劳动力需求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东部地区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总之,突出的结构矛盾,意味着未来大量劳动力必须在职业、行业、区域之间进行调整,这对于劳动者自身职业选择、职业能力,对于城市化和人口政策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都会形成巨大挑战。
图3 2001年一季度到2014年一季度我国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劳动力需求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倍)
数据来源:WIND资讯中国宏观数据库。
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应以社会政策改革为主,一是要完善教育和培训体制,从源头上化解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必须由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转向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职业教育要转变培养模式,强化与企业和市场结合。二要双管齐下促进就业平等。一方面要促进机会均等,尤其是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另一方面,要结合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逐步缩小不同领域之间不合理的劳动待遇差距。三要加快改革以“户籍”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制,给年轻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和稳定的生活保障预期,避免城市内“二元结构”固化,切实实现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