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近20年腐败案发现 官员受贿最难查处 犯罪手段不断翻新
贪官从首次“伸手”到贪腐行为败露,潜伏期有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日前对近20年发生的1419个腐败案件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
调查发现,贪污、受贿及挪用公款潜伏期平均为4年,行政级别越高,腐败潜伏期越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副主任杜治洲向《法制晚报》记者介绍,腐败方式、涉案人数及作案次数都对潜伏期有着直接影响。
杜治洲指出,我国目前对腐败犯罪的惩处力度较弱,导致官员不惜铤而走险。必须建立重点领域腐败预警预控体系,针对不同级别的公职人员,实施分级监管。
九种犯罪类型
占比及潜伏期
腐败类型
受贿犯罪 潜伏期最长
在1419个案件中,共涉及九种主要犯罪类型,其中受贿所占比例最高,达42%,且潜伏期最长,平均为4.68年;其次是滥用职权、贪污和玩忽职守,腐败潜伏期平均都在4年以上。同时,腐败犯罪潜伏期全部超过2年。
杜治洲认为,这反映我国当前腐败形势严峻,折射出腐败发现机制的不健全。
腐败领域
与百姓生活越关联 潜伏期越长
在1419个案件中,案发较为密集的领域是医疗、教育、建筑、执法、交通领域以及综合决策部门。其中综合决策部门的腐败案发率高达21%,为各部门之首。
腐败高发部门通常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掌握着各种老百姓不得不接触的行政权力。其中,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如工商、税务、质检等)的腐败潜伏时间最长,平均潜伏期6.13年以上,反映了我国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部门监督薄弱的状况。
杜治洲认为,腐败潜伏期平均年数较高的行业和部门应该成为重点监察对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