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预报准确率仅20% 中国暴雨研究存上升空间

作者:陈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07-31 09:56:12

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成果,气象局不一定用,这里边是有脱节的

作为中国暴雨专家陶诗言的学生,高守亭很早就开始研究华北暴雨,但第一个由他主持的规模较大的华北暴雨研究项目是在2000年。那一年,他已经55岁了。

“对华北暴雨研究促进比较大的,一个是河南‘75·8’特大暴雨,还有一个就是北京奥运会。”高守亭回忆。奥运会相关的准备工作从2000年开始,当时要求天气预报精细化,“具体到场馆区有没有雨”。高守亭就承担了一项名为“北京市夏季异常天气预测及应急措施研究”的项目。而“集合动力因子”预报方法是他在介绍项目时提到最多的一个名词。

在目前的数值预报模式中,计算机虽然考虑到了大气运动的很多方面,但对大气的垂直运动,它只是看起来尽职尽责的算出来,而不能和其他的大气运动结合起来进行预报。这种垂直运动,实际对降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集合动力因子”预报方法就弥补了这一缺陷。据高守亭介绍,目前,这套预测方法在包括上海、贵州、陕西、山西等多个省市都在使用。但对于每个省市的使用情况,这个发明人并不完全了解。

“大气物理研究所做出的成果,气象局不一定用,这里边是有脱节的,”高守亭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现在很多预报员不是学习型预报员,而是经验型预报员,他看惯了哪套系统,就不愿意用其他系统了。”

为了完善这项预报方法,高守亭用了两个项目的支撑。2005年,他又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大项目“华北强降水(暴雨)天气系统的动力过程和预测方法的研究”。有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这是在国家层面支持的仅有的华北暴雨研究项目。

“人们往往考虑哪个项目好拿一些。”高守亭向记者分析,要把项目拿到手,首先要把立项依据写充分。而在六七十年代以后就“一直比较干旱”的华北,暴雨并不是一个最容易找到立项依据的课题。

“如今人们都开始研究城市群,城市变化对天气的影响,”高守亭告诉记者,“气象学研究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哪里出现了灾害投入就加强了一些。”

在2008年结束了华北暴雨的重点项目之后,这位学者转而研究贵州的冻雨,“因为那一年南方的冰雪灾害”。在他今后的研究计划中,内蒙古的暴雪又成了重点之一。(记者陈卓)

实习编辑:段咪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