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出现更多“看天供暖”式民生举措

来源:北京日报
2012-11-02 11:13:14
分享

“看天供暖”,表面上看是我们的政策在跟着天气的变化走,实际上是在跟着民生的吁求走。或者说,真正体现了老百姓是最大的“天”,他们的诉求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今日之中国,如何更好地回答发展为了谁、为了什么这样的基本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社会未来发展的高度和水平。扎扎实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老百姓就一定能在民生的持续改善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秋去冬来、气温骤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应对严寒,其中北京市的举措引人关注。经有关部门决定,全市范围内将于11月3日开始正式供暖,较惯例提前了11天。这一人性化举措甫一公布,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其实,这种灵活的政策调整早就不是第一回了。近些年来,有关部门根据天气等实际情况调整开始和结束供暖的时间已经渐成常态,并越来越制度化。

过去很长时间,我们的供暖时间一直“雷打不动”,不管天气如何变化,执行起来有些“一刀切”。而现在这种“看天供暖”的举措,执行起来多了几分弹性,恰恰给人一种公共服务的“温度”。

“看天供暖”,表面上看是我们的政策在跟着天气的变化走,实际上是在跟着民生的吁求走。以往单纯看日子供暖,到日子才给,到日子就掐,让人觉得缺少了人情味。从这个层面看,供暖并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更不是取个温度平均数,做个掐头去尾的计算,而是需要去竭尽所能地关照现实、体视民情。说到底,民生问题的答案从来就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必须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切近群众的生活、满足群众的需求才能答得圆满。

这样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我们的政策能否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的举措能否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安心、更舒心、更幸福,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关键,就是看我们说话办事是否时刻想着要为老百姓谋利益,让老百姓满意。“看天供暖”,与其说是在看老天爷,倒不如说是在看老百姓;与其说是看气温的高低,倒不如说是看老百姓的冷暖。这个“天”不是老天爷,而是老百姓。或者说,老百姓就是最大的“天”,他们的诉求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

不独供暖,民生问题还涉及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部门学会看“天”办事。而这个“天”该怎么看、该怎么把握,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社会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庞杂的一环,民生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改善,其内涵也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问题也越来越具体。过去“一刀切”式的粗放管理模式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在事关民生的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一种更灵活、更细腻、更人性化的服务模式。我们相信,“看天供暖”只是个开始,今后这类灵活而富于弹性的举措定会层出不穷。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稳定。今日之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之间的多元化、差异性日益明显,事关民生的问题和难题日渐凸显。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健康、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焦点难点问题上,“天”的需求更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统筹协调解决起来非常复杂。而这些难题的破解,除了需要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更多地集民声、纳民意,更需要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方面做足功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改进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让不同的群体都能从各项政策和举措中找到归属感、产生幸福感,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活力。

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开放和日益多元的时代,如何更好地回答发展为了谁、为了什么这样的基本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社会未来发展的高度和水平。在新的历史阶段,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期待,已然不仅仅是GDP、财政收入等光鲜亮丽的数字,也不仅仅是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等宏大的叙事,而是更在乎自己的腰包是不是鼓了、住房的条件是不是好了、社保的水平是不是高了等等这些具体而微的东西。民生无小事,民生最关情。只要我们扎扎实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人为本,从小事抓起,老百姓就一定能在民生的持续改善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张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