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万学生受益免费午餐 仍有地方政府工作不力

作者:王梦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09-11 07:55:19

哪些因素阻碍“开餐”

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学生营养办共接到举报电话和邮件94个。其中,约1/3反映当地“未开餐”,约1/4反映食品“质差量少”。

全国学生营养办最新通报也显示,目前,黑龙江省已实施的县数不足计划的20%,内蒙古、江西、河南三地还没有全面实施。

在全国学生营养办有关负责人看来,阻碍学校“开餐”的,既有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等主观原因,也有校舍条件不足和地方财政缺少配套经费的客观因素。

“教育部等15部门共同印发的《实施细则》指出:‘营养改善计划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实行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制’。地方是推进主体,但一些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落实不力。”他表示,比如黑龙江省不按时上报实施方案备案;贵州省织金县工商、卫生等职能部门在营养早餐招标时,不对供货商进行资格审查,关键时候投弃权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陕西省商洛市有关部门工作拖拉,媒体曝光后才将营养补助资金拨付到位。

全国学生营养办有关负责人同时指出,“未开餐”也有客观因素——试点地区多为贫困、民族、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执行力”相对较弱。“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一些偏远山区的学校,连自来水都喝不上,指望它立即提供营养餐是不太现实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计划主要采取学校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家庭(个人)托餐三种方式。但最被提倡的食堂供餐,却屡屡遭遇农村学校“没钱建食堂”的困局。

“食堂供餐,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补助资金用于学生膳食,食品安全也在学校监控范围内,但在中西部,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没有食堂,就算有,条件也跟不上,比如厨房、餐具和饮用水达不到标准,没有餐饮许可证。因此,这种供餐方式目前只占54%。”他告诉记者,“有34%要委托有资质的企业供餐,还有12%要委托家庭给孩子们做饭。”

但后两者的弊病不容小觑。

全国学生营养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供餐企业要保证一定的利润,很难保证“3块钱全部吃到学生嘴里”。而家庭托餐虽然能解决偏远学校没有小伙房的问题,但让十几个孩子吃上“热饭”的代价是,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太大,菜品也很难说“营养均衡”。为此,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了100亿元专项资金给学校建食堂,并强调食堂的“非营利性”。但资金和人员编制依然是两大“拦路虎”。

“160亿元专项资金不是主要问题,缺少的是配套经费。”全国学生营养办有关负责人指出。按照资金管理规定,160亿元必须全部用于学生伙食,不能直接发钱给学生个人和家长,不能用于买零食和保健品,不能用于补贴教职工吃饭,不能用于学校办公经费支出。

“食堂建设需要一个周期,建成后,谁做饭?谁来维护设备?谁来出用水用电用煤气的钱?这些都需要县级政府解决配套经费的问题。此外,炊具设备购置、食堂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等,也需要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

一些地方已经迈出探索步伐:比如,河北省、吉林省的试点县政府为农村学校食堂统一聘用了合同工,工资由县级财政统一支付;河南省提出增加对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的临时性价格补贴;甘肃省出台减免供餐企业和托餐家庭(个人)有关税费的规定。

“但在一些地方,如果省级政府统筹不够,县级政府作为计划的行动主体,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就难以保证准时‘开餐’。”全国学生营养办有关负责人说。

增加营养餐计划的公开透明度

计划执行以来,全国学生营养办组织的专项督查发现,在一些已经“开餐”的地方,有的既不考虑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和膳食平衡的要求,也不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随意降低供餐质量标准或变更供餐食谱。有的学校干脆以质量差、缺乏营养的饮料、零食等来替代营养餐。有些地方,没有制定营养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也没有建立大宗食品及原辅料的公开招标制度,没有实施专账核算、强化收支管理、成本核算和票据管理,更没有主动公开收支情况,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膳食委员会的监督,以致出现“套利”现象。

全国学生营养办有关负责人强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让计划在阳光下运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已要求有关部门、学校和供餐单位,定期公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方案、管理制度和资金总量,公布举报电话、邮箱,公布受助学生的人数、姓名、班级,公布学校食堂饭菜的价格、营养食谱以及补助收支情况和食堂财务管理情况,以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

“信息公开的力度还要加大。”全国学生营养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教育部和财政部打算印发2600万份宣传卡,通过学校发到每位家长手里。

“我们希望这是一项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而赢得信任的前提是公开透明。”他表示,为解决农村孩子的吃饭问题,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企业、基金会以及民间自发创立的“免费午餐”,都在拧成一股合力,同时也发挥着监督作用。

此外,全国学生营养办有关负责人透露,为了推进这项工作的规划化和精细化,699个试点县目前正在构建与营养膳食补助相挂钩的实名制,对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数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严防虚报冒领、贪污浪费,“确保这些钱都用到孩子身上”。预计明年四五月份,实名制系统将试运行。学生营养状况监测系统也在抓紧建立之中。

“一句话,我们希望对得起中央掏的这笔钱,确实能为孩子做点实事。把计划放在阳光下‘晒’无疑是最好的防腐途径。”全国学生营养办有关负责人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