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食堂,是集体生活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学校食堂更是紧密联系着几代人的教育经历。只是,学校食堂给大多数人留下的记忆,恐不如“舌尖上的中国”那般美好。
学校食堂建设滞后已经引发诸多问题:校园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中小学学生营养缺乏、一代人的健康受到威胁。终于,事情要改变了。2011年起,“免费午餐”计划从民间慈善行动走入政府工作日程,国家正式推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守护中小学生饮食营养的行动拉开了序幕。
然而在不少地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或因学校缺乏食堂而停滞不前,或因食堂软硬件质量低下而问题重重。显然,离开食堂这个必要载体的建设,营养改善计划将难以为继。
学校食堂非小事。当前,学校食堂建设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央财政2011年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校食堂建设;今年6月,教育部等15部门公布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同时印发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学校食堂建设的责任和标准均已明确;7月到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教育部门在全国开展学校食堂安全督察;许多地方政府都在陆续投入学校食堂建设专项资金……
但基层学校食堂建设绝非易事。长期以来的忽视和空白,导致食堂建设历史欠账严重;在农村生源减少、撤点并校的新形势下,基层学校食堂更以资金投入之大、人员需求之多、安全责任之重,在许多学校负责人眼中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小小的学校食堂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健康成长,尽管困难重重,但重任在肩,不容推卸。当前,基层学校食堂现状究竟如何?各地能否迎难而上,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健康的保障线?半月谈记者奔赴四川、陕西、广西、江西等地进行了深入调查。
舌尖上的忧虑:基层学校食堂现状
无处安放的那些食堂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是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该县枣园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一所拥有600多名学生的寄宿制学校,但学校食堂仅能容纳200多名学生同时就餐。学校的解决办法是将学生分为3拨,每顿饭轮流用餐。
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双桥乡中心学校,近千名学生中80%是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食堂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一栋100多平方米的老式红砖瓦房,不仅建筑陈旧,餐具、厨具也十分简陋。用餐区共40多平方米,4排水泥做的餐桌上贴着白色瓷砖,没有坐椅,仅能容下六七十人。教师黄崎告诉半月谈记者,这个食堂在全区算中等偏上的,许多校点的食堂更差,有的仅有一个灶而已。
更多的基层学校食堂,是从校舍中“挤”出来的。半月谈记者在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旺小学了解到,学校386名学生有371名住校,校长韩炳光称最大的困难是房子不够。学校牺牲了师生们的“冲凉”条件,将师生的洗澡房改造成厨房,添置灶具等设备后为学生开伙做饭。“我们这里夏天热,天天都要冲凉,现在只能另外搭个简易棚子给学生冲凉用。”韩炳光说。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近年来农村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撤点并校,让原本紧张的寄宿制学校教室、学生宿舍资源更加紧张,学校几乎没有空房扩建食堂,也缺少资金新建食堂。而非寄宿制学校、地处偏远的学校以及50人以下的教学点,大多并无食堂存在。
云南省宣威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光厚表示,全市有196所学校无食堂且无空房可以利用,约占学校数的1/4。经测算,修缮扩建或新建食堂需要投入1.25亿元左右,但配套资金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