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高了,温情为啥少了? 今天,我们怎么做邻居

来源:人民日报
2011-12-08 08:43:44

此外,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家庭功能弱化,客观上需要邻里互助,邻里具有区位相近的自然优势。唐忠新说,人们既需要发展熟人基础上的睦邻关系,更需要倡导陌生人之间的“邻里自觉”。“传统邻里关系的特点是‘互动、互信又互扰’,这不符合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应构建‘互动互信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尽管我们不熟悉但我愿意帮助你’,‘尽管我们不熟悉但我没有忘记你’,‘如果你愿意,我想认识你’。”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和社区都在为改善邻里关系、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做出努力。据统计,我国已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百个城市开展了邻居节活动,其中既有重庆、杭州、石家庄等城市主办的,也有社区、街道等小范围组织的。

每天清晨,在北京市朝阳区珠江罗马嘉园小区的中心广场上,都有几十位老人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刚搬进来的时候谁也不认识,可通过参加居委会组织的各种活动,认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邻居。现在,我也是小区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了。”60多岁的居民柴大妈高兴地说。罗马嘉园社区居委会主任刘凤仙告诉记者,罗马嘉园是一个较新的小区,共有居民5800多人。由于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彼此都不了解熟悉。居委会首先从熟悉居民开始,认真挖掘他们当中的文体爱好者,挑选有威信、素质高的人担当文体队长。但居委会副主任田洁坦言,缺经费、没场地、人员流动性强、年轻人参与度不够是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

4.

鼓励社区居民自治

——社会管理创新,可从最基层的社区做起,以公民自治组织和社区的社会组织作为载体,构建新型邻里关系

李强认为,目前倡导的“社会管理创新”,可以从最基层的社区做起,鼓励社区居民自治,提高居民参与度,以公民自治组织和社区的社会组织作为载体,来构建新型邻里关系。“很多社会问题最早都发生在社区,比如黑心鸭是在作坊里生产,如果居民都有自觉性、参与度,这些问题在社区里就能发现、解决。”

长期从事社区信息化研究的王颖则认为,新兴的社区公共场域促使社区参与成为现实。“社区公共场域,就是社区各权力主体之间可以公开、平等、自由对话的场所。这个场所过去是大树下、庭院里等物理场所,但在信息时代下,却由虚实双重空间构成。社区网上论坛、QQ群是居民自由对话的空间,社区组织发现居民诉求、发现问题的空间;而线下的面对面互动和组织协调,则是使虚拟空间的公众声音产生实质结果。这两个空间共同构成今天的社区公共场域,缺一不可。”

王颖告诉记者,她曾经以浙江省宁波市“北岸琴森”小区的社区论坛为样板追踪研究,发现虽然这是一个虚拟空间,但讨论却都是实体社区中居民百姓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尤其是当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共同成为小区论坛版主时,这个公共场域的作用就大大超过了传统居民交流场所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领域,开始创建新社区“四位一体”的权力结构,即业主居民、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公司共同管理小区事务,邻里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专家还建议,政府在社区的公共事务中承担很大责任,如完善基础设施、规划社区资源配置、建立公共服务设施等。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不能缺位,但也不能什么都管,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李强认为,法治是构建新型邻里关系的基础。陌生人社会里的邻里关系,需要法律规范来约束。如《物业管理条例》对物业和业主承担的权利、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环境保护法》里对噪音也有明文规定,饲养宠物要遵守相关的法规条文。“当然只有法也不行,法治和德治要并举,要形成好的民风,必须有社区带头人热心公益事业,公益组织也是维护社区和谐的重要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