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高了,温情为啥少了? 今天,我们怎么做邻居

来源:人民日报
2011-12-08 08:43:44

是冷漠、对立、不信任,还是树立“邻里自觉”意识,构建新型邻里关系?

楼高了,温情为啥少了? 今天,我们怎么做邻居

郑小哗/绘

发放邻里亲情卡,举办楼栋谈心会,品尝巧手主妇的“百家宴”,为小区的长寿老人送上“百岁寿诞”,开通“好邻居博客群”……日前,形式多样的“邻居节”在全国各地竞相举办,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不少暖意。

但热闹过后,很多人发现邻里关系并没有太大的改善,虽然同住一个小区乃至一个单元楼,“相见不相识”的状况仍很普遍。

1.

邻居变成陌生人

——邻里关系成为大城市社会关系中缺失的一环

“隔壁的邻居姓什么、从事什么工作?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那就更不清楚了。脸熟的在电梯里碰到点个头,更多的连招呼都不打,见你进电梯了就扭头看别处,或者用警惕的目光上下打量你一番。”提到邻里关系,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某高档小区的沈宁深有感触。搬到这个小区三四年了,除了同住一个小区的好朋友和儿子的幼儿园小伙伴,沈宁基本不认识什么邻居,更谈不上深入的交往了。

一方面感慨邻里关系淡漠,一方面沈宁也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认识小区里的邻居呢?我的日常生活里有同学、同事、好友,好像没有什么和邻居交往的必要吧!”沈宁今年34岁,是一家专业网络社区——股社区的创始人。“我在虚拟空间里可以通过跟帖、发帖和陌生人交流,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主动和陌生的邻居攀谈吧,第一不知道为什么要跟邻居聊天,第二不知道该谈点啥。”

沈宁告诉记者,他小时候住在大学的宿舍楼里,周围的邻居都是父母的同事,彼此之间走动得很多。现在住进了商品房,周围住的全是陌生人,其中许多人还是租房子住的,流动性很强,今天搬进来,过几个月就搬走了,一点信任感都没有,怎么交往?

河北人张阿姨退休后曾来北京和女儿女婿同住,但不到一个月就吵着要回老家。“邻居一个都不认识,每天做完家务就是看电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有次买菜回家时扭伤了脚,一瘸一拐,又拎着好几袋东西,特别希望有人帮一下,可小区里来来往往的邻居没有一个停下来帮忙的。也不怪人家,都不认识嘛,凭什么要帮你?”张阿姨自嘲地说。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4509人中,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调查中,34.8%的人表示跟邻居“没有相处活动”,80.9%的人感觉与10年前相比,当下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了。

此外,由于装修、噪音、出租房屋、养狗等因素,邻里关系还出现了急剧恶化的状况。

“楼上邻居把3居室的房子分隔成十几个小房间出租,我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有人走路的声音,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在海淀区一所高校任教的徐女士对此苦不堪言,和邻居沟通了几次都没结果,还把关系搞僵了,最终惊动了居委会、社区民警来调解。

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希红告诉记者,单元楼里住户的关系不太融洽。“有的人垃圾就放门口,发臭了也不扔;还有的人喜欢养狗,大狗不拴起来还随地大小便。”希红说,小区里因为养狗引起的纠纷很多,有一次几个一起玩耍的小朋友被冲过来的大狗吓坏了,养狗的人不仅不道歉,还抱怨他们呆的地方不对,两拨人为此差点打起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