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拍摄《靖国神社》解读日本"战争后遗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08-16 10:50:10

10年拍摄《靖国神社》解读日本

李缨(资料图片)

拍摄之初,李缨并没有找到这部电影的内核,直至他发现靖国神社的神体(即神灵依附的载体)——靖国刀。随后,他找到了日本最后一位制作靖国刀的刀匠,90岁高龄的刈谷直治。

电影中,刈谷直治对于李缨提出的问题总是避而不谈。他总说,“你难倒我了”、“我也不清楚”,或只是笑笑,沉默不语。“许多尖锐的问题,刀匠确实不好回答,毕竟我是中国人,那段历史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表述的。但是这种尴尬也恰恰是历史的尴尬,现实的尴尬,中国人和日本人沟通上的尴尬。”李缨对此十分理解。

尴尬的不只刈谷直治一个人。

2005年,李缨发现神体的问题后,觉得必须要找日本人来介入。便找到曾合作过的摄影师堀田泰宽。他是出生在平壤的日本人,所以他对历史有较正确的认知。堀田泰宽犹豫许久终于应允。在拍摄之前,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调查自己的舅舅。因为他舅舅是死去的军人,但一直不知道死亡原因。

“堀田泰宽把他舅舅的名字交给靖国神社,没过多久,就收到一份打印得很好的通知。内容包括他舅舅的部队、番号、死亡时间和原因。他舅舅是在硫磺岛战役中战死的。”此后,堀田泰宽每次去靖国神社拍之前都要先参拜一下,再进入工作状态。

对于参拜,李缨有自己的解读方式。

“参拜本身可以理解,但用什么心情和态度去参拜很重要。如果是一种‘感谢’的心态就有问题。按照靖国神社的理论,所有人的灵魂是绑在一起的,不可能区分开来只拜自己的家人,而不是战犯。如果是反思战争造成的悲剧,就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