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拍摄《靖国神社》解读日本"战争后遗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08-16 10:50:10

10年拍摄《靖国神社》解读日本

资料图片:一名日本青年因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被打,李缨恰好记录下这一过程。 供图/李缨(图片来源:青年周末)

8月12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内阁明确表示,不会在8月15日当天参拜靖国神社。这短短一句话中,包含着两个“敏感”的字眼:“靖国神社”、“8月15日”。无论我们对日本了解多少,都不会对靖国神社感到陌生,更难忘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子。

然而对于靖国神社,我们是否真正了解?

“日本人的优越感、他们独特的神国美学的集大成就是靖国神社。它构造的是一个‘生死相逢’的空间。它既是‘国家神灵’集体呼吸的空间,又是‘国民个体’与‘国家共同体’对话的空间。”中国导演李缨这样解读靖国神社,他为探索这样一个空间,花了10年时间拍摄纪录片《靖国神社》,并于近期写出一本名为《神魂颠倒日本国》的书,作为《靖国神社》的“续集”。

该片已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公映,关注度颇高,尤其在日本公映时引来轩然大波。

“有‘右翼’势力扬言要放炸弹,因此,所有观众在进入电影院前要接受安检,日本‘右翼’国会议员要求审查电影,各大影院迫于政治压力取消放映,种种阻挠,形成‘《靖国》骚动’。”李缨拍摄之初,并未想到,这样一部电影会招致如此多的麻烦。也就是这样一部备受阻挠的影片,却创造了日本纪录片电影票房最高纪录。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靖国神社为主题的电影,而它的导演则是一个旅日22年的中国人。

1989年,在中央电视台做纪录片导演的李缨,选择去日本留学。在此之前,李缨并不了解靖国神社问题,也不会说日语。初到日本,他只能边做搬运工边学日语。那时他觉得日本是一个诗意的、美丽的国度,便从积极的方面去观察、了解日本。

直至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李缨才有了拍摄靖国神社的念头。

当年,日本的“左翼”、“右翼”势力分别开研讨会,李缨两边都会参加。在“右翼”主导的研讨会上,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一幕。

“研讨会上,放了一部1930年代由日本陆军监制拍摄的纪录电影《南京》。电影放映到日军攻占南京,举行入城仪式的画面时,全场响起掌声。他们觉得这是日本的荣誉。”这样直接的刺激,让李缨浑身发抖。

也就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李缨了解到一些日本人会参拜靖国神社,同时,他觉得自己需要关注靖国神社。此后的10年,李缨选择用镜头记录靖国神社这个舞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