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实名推行四年仍未落实 非实名卡依然在售

来源:钱江晚报
2014-09-01 14:17:36

  追源:为争用户,运营商宁可不实名

  4年过去,手机实名制仍未完全执行到位。究其原因,“争用户”“为利益”与“存漏洞”难辞其咎。

  如果说四年前推行“实名制”遭遇“软执行”是运营商迫于抢用户的压力,那么如今,这种压力恐已被放大数倍。在过去的一两年中,微信这样的移动互联应用正严重影响着电信运营商的收入。

  同时,随着电信市场普及度提升,“新用户”正变得越来越少。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许立东透露,当前我国移动通信普及率已达到90%,部分城市的普及度甚至更高,这意味着新开卡用户越来越少,挖掘市场越来越难。

  此外,随着民营资本进入通信领域,更具灵活性、吸引力的170号码开始抢占用户;一些跨省“无漫游费”手机卡通过网络渠道可轻松购得,这种竞争也让运营商如坐针毡,自然不愿让“身份认证”成为争取新用户的拦路虎。

  专家强调,“实名制难实名”监管部门也难辞其咎。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认为,监管部门在监督水平、能力方面仍有不足。例如,如何监管电商渠道购买的异地漫游手机号实名问题,如何监管新生的虚拟运营商实名问题,如何对新销售渠道进行监管,这都存在漏洞。

  消费者抵触实名 还是因个人信息不安全

  业内人士强调,手机实名制是对公民个人信息、企业信息安全以及国家信息安全都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对一些消费者来说,抵触使用实名制的SIM卡,主要原因还是个人信息安全仍没有得到加强。

  “消费者担心身份证复印件被转让使用或泄露,其家庭住址、手机号被轻松获取,就可能收到大量垃圾短信,甚至个人安全受到威胁。”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说,一些推送卖发票、刻章、卖证件的垃圾信息者,他们肯定不愿意手机实名制。可以说垃圾短信不灭、个人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维护,手机实名制很难落实。

  邱宝昌认为,手机实名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只是部门规章要求,法律效力很弱,需将其上升为法律,以保护消费者权益。

  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我国使用的是电信管理条例,但从长远看,还是需要一部电信行业的专门法律,以法律原则保障信息通信秩序和规则。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