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鏖战,只为旅客走得好--北京站暑运侧记

来源:北京铁路局
2014-08-25 11:28:20

   上炙下烤,让列车“趟满列足”

  列车开车前45分钟上岗,晴天不许戴草帽,雨天不准打雨伞……在北京站站台下面的道沟里,默默地工作着这样一群人——上水工。他们是一个极易被忽略的群体,只有当旅客洗漱、饮水或冲厕所时,才有可能“饮水思源”地想起他们。

  “暑期气温高,旅客用水量也加大,再加上增开的临客,我们的工作量几乎增加了一倍。平时一辆车上10来分钟就满了,现在得上近20分钟。”上水车间甲班工长姬文奇快人快语。

  姬师傅说的只是工作量,比这更让人煎熬的还有很多。露天作业,道沟内的地表温度比气温高出10℃,达到50℃。特别是动车组列车,空调散热器在车底下面,呼呼的热气“喷薄而出”,如果道沟两侧停留的都是动车组列车,犹如火上浇油,等于免费洗桑拿了。此外,高温之下,道沟内的腐臭味直冲鼻孔,常常令人作呕。

  “我们最怕的是列车晚点,特别是一些站折车(即列车终到卸下旅客后,改始发的车),本来停留时间就很短,再一晚点,我们就更紧张了。上次,为了保证D11次列车正点发车,平时3个人负责的车,我们上了10个人,一起上水。那场面,跟打仗似的,也挺壮观!”51岁的姬师傅乐观而健谈。

  “晴天不许戴草帽,雨天不准打雨伞,都是为了安全。戴草帽容易遮挡视线,雨天在上万伏的高压线下打伞,都是非常危险的安全隐患,是严格禁止的。”面对记者的疑问,在上水车间工作了十多年的党支部书记李世玉进行了答疑解惑。

   栉风沐雨,为旅客擎起一方天

  “下雨天,高师傅不是在北京站巡视,就是在赶往北京站的路上!”房修车间党支部书记崔植恒用了一句网络流行语来形容建筑工区的工长高德明。

  高师傅所在的班组只有6个人,却负责着北京站2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维修任务。而在10年前,当时建制为车间的建筑车间却有110人之多。

  北京站的主体建筑1959年建成,已有55年的历史,而作为全路首家的站台无柱雨棚也有10岁高龄了。在高师傅眼中,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的北京站在风雨沧桑之中,已不可避免地落下了不少“内伤”——各处屡屡出现的漏雨便是最直接的表现。

  “每次下雨,我们都会进行全方位的巡视。对每个漏点都做好记号,雨后第二天便开始治漏。不论是候车室还是站台,都必须进行彻底的处理,绝不能让旅客被雨淋!”高师傅说得轻松,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

  由于屋顶或棚顶的结构方面的原因,看得见的漏雨的地方很多并并非真正的漏点。所以,在进行防漏处理刷防水涂料时,就要本着“宁可错刷,不可漏刷”的原则,尽可能地扩大刷防水涂料的面积,这在客观上无疑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7月12日夜间的大雨,在第6、第7候车室的预检厅及一站台顶棚出现了两处较明显的漏点。7月13日,星期天,雨过天晴。早6点多,高德明便趁着凉快,同班组3位伙计一道登上楼顶,开始刷防水涂料。防水涂料要刷两遍,且中间要间隔一小时。3个小时后,他们又爬上一站台顶棚。此时,气温已逐渐上升,汗水顺着高德明的脸颊不停地滴落在铝镁合金板上……由于长时间弯腰工作,患有腰椎病的高师傅不得不频频直起腰来,歇口气。

  “再苦再累,这都是分内活儿。不只是堵漏,房屋的维修,站台、候车室地面的修补,线路巡查都是我们班组负责。北京站无小事,尤其是关涉到旅客利益的,我们都会马上处理,绝不能留隐患。”高德明一边将湿透的衣服换下,一边说:“这是今天换下的第三身衣服了……”

  用微笑开启每一天,让亲情温暖每一刻。面对暑运超大客流的考验,不论是直接服务旅客的售票、客运,还是在幕后默默支撑的运转、上水、房修等部门,全都进入了负重爬坡、握拳冲刺的状态。为了让旅客安全、便捷、温馨出行,广大干部职工废寝忘食、加班加点,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旅客的平安旅途。据统计,从 7月1日至8月15日,北京站共收到旅客感谢信276封,锦旗31面。 (通讯员:黄吉飞)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