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暑期暑运以来,北京站客流持续攀升。在广场进出站口、候车室、售票厅,人潮涌动、川流不息,在高温酷暑和大客流的双重考验下,有着敢打硬仗、擅打胜仗传统的北京站人牢记“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的要求,挥汗如雨、昼夜忙碌,用辛劳和奉献诠释着责任与使命,用心、用情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远接近迎,让障碍变坦途
7月18日晨,北京站售票值班员杨爱今一大早地迎候在售票厅门口,她要迎接的是一个残疾人团体。早在5月底,该团体的负责人司先生就曾过来咨询过买票进站的事。杨爱今将自己的电话留给了司先生,并承诺到时一定会帮助他们进站上车。
7时30分,近30人的团体来到北京站后,杨爱今及时帮他们换取了网购车票。正值暑运,旅客较多,客运车间为这批特殊的旅客开辟了进站绿色通道,专门帮扶老幼病残孕旅客的“素萍服务组”工作人员与“杨爱今爱心小组”的售票员们一道,将这批残疾人接进了候车室,素萍服务组的赵雨和谢依下夜班后主动留下来,也加入到了送站的队伍。
D41次列车停靠站台后,李素萍第一时间与列车长取得联系。由于这批旅客有多达11辆的轮椅要随车同行,在与列车长协调下,通过与其他车厢旅客更换座位,将残疾旅客及轮椅分开到两节车厢。车厢内空间狭小,见一位女残疾旅客行走困难,军人出身的售票员李静索性一把将其抱起,送到座位上。之后,北京站又与大连北站取得联系,通知对方协助接站。
7月22日,这批旅客乘坐D46次列车从大连返回北京,到站时间为21时14分。得到消息后,“杨爱今爱心小组”的5名工作人员主动请缨,留下接站。21时14分,列车正点到达,素萍服务组的张婷、石晓丽也来到了现场。与去大连时相比,该团多了不少大包小包的行李。于是乎,大家齐动手,有背包的,有推轮椅的,有搀扶盲人的……出站后,这批旅客有家人来接的,有坐出租车的,有在东停车场的,有在西停车场的,杨爱今和同事们又分头将他们送上汽车。
“你们的服务真是太棒了!”得知杨爱今和同事们是下班后牺牲自己的时间来接站,领队司先生甚为感动:“我去过许多地方,还真没见过这么周到的服务!”
“我们的职工才真正令我感动,李静的孩子才两岁多,17点下班,到现在快23点了还没有回家。”杨爱今一边擦着脸上的汗,一边动情地说。
风雨无阻,让列车及早停靠站台
当旅客检票进站后,踏入的是凉爽舒适的车厢。但大多数旅客可能不知,为了让列车安全及时停靠站台,多少人为此付出了汗水和辛劳。
沿着北京站的站台往东走,有一片停靠着列车车厢(铁路俗称“车底”)的场地,就是编组场。这里是给车底整备、吸污、检修、充电、上备品的地方,由于不同的车底,有各种不同的编组需求,所以要不断地将车底摘挂(编组)、转线。
37岁的胡彦华,是甲班四组的调车长,其工作岗位就在这儿。7月2日,是他进入暑运后的第一个白班。
没想到,第一个白班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天气炎热不说,一个个“非正常”的任务让他应接不暇。特别是11.00~13.30,有5趟车入库作业,1趟车出库。而且当天,K216次列车组中要加挂2辆、更换1辆车底;K52次加挂1辆车底;T110次加挂2辆车底;T178次车底入库整备后,还要出库开行T177次……
“T110车底信号开放,T110走车,交接场10道!”
“10车、10车……5车、5车……”
摘风管、提钩、上车、下车……胡彦华动作娴熟,身手利落,滴滴汗水洒落在钢轨、轨枕、石渣上……
“暑期客流大,车底早停靠一分钟,就早一分钟缓解候车室的压力,也早一分钟给旅客吃下了定心丸。”身在调车场的胡彦华,心里却惦记着候车的旅客。
“碰上列车晚点,特别是到达和始发时间距离很近的车,为了保正点,大伙是分秒必争啊!你甭看我们干得都是粗活,但粗中有细,粗中求精。大家都知道肩上担子的分量,没有一个掉链子的!”一直跟班作业的业务指导赵长瑞自豪地说。
13时30分,浑身湿透的胡彦华与同事们一道接过运转党总支书记金启元送来的绿豆汤,饥肠辘辘的他们已三个小时没喝上一口水。
“值班干部晚上负责熬好绿豆汤,第二天送到作业现场。”金书记将“凉爽”送到了作业现场,“有了紧急或重点任务,忙不过来,就由下夜班或白班的党团员、工会三支力量等骨干留下来,组成临时调车组,加班加点完成任务,这在暑运中是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