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水并重”破“瓶颈”--四川省巴中市治水兴水的创新实践

来源:新华网
2014-08-18 10:18:40

  护水质:多措并举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水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坚持大、中、小、微并举,以骨干水利工程为重点,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如今,巴中市布局合理、总量充足、生态良好、多源互补、科学调控的城乡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和渠江流域巴中境内防洪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

  ——加强山区水土涵养,把重点小农水建设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工程结合起来,全市每年恢复建设20万亩,10年恢复建设180万亩,让地表穿上“水衣”,以小流域为单位综合治理水土流失3000平方公里,让地表穿上“绿衣”,保证水源地水质安全。

  ——组织公安、纪检监察、检察、国土、环保等部门联合重拳执法,依法查处非法采砂47处,规范整治砂石码头13处,河道乱采、乱堆现象有效遏制,提升了河道蓄水和河流自净能力。

  ——建立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和“三条红线”控制指标、水资源管理实时监控系统、政府考核评价“三大体系”。将水资源三条红线纳入党委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测预警机制,将水资源“三条红线”作为规划和项目审批核准的重要依据,严格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者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实行一票否决,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水资源论证和政府考核评价让“管水”真正硬了起来。

  ——编制实施《巴中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规划》和《巴中市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对188个乡镇水源地划定了保护区,采取项目补助和市场化投入为主的方式,大力开展入河排污口达标建设,治理中小河流600多公里,将水功能区水域纳污控制容量纳入县区目标管理,实行总量控制。全市水功能区和重要水库水质达标率100%。

  防洪水:标本兼治筑牢安全屏障

“六水并重”破“瓶颈”--四川省巴中市治水兴水的创新实践

创造全省中型水库施工最快纪录的双桥水库大坝全景图

  骄阳似火,夏日的双桥水库工地仍是繁忙景象,工程车辆来回穿梭。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施工单位争分夺秒。

  “下雨一河洪水过,天晴一个干河坝。”巴中市地处渠江流域上游和大巴山暴雨区,地势北高南低,最大相对高差2299米,每年发生较大山洪灾害均在3次以上,且山高谷低暴雨洪水易集中遭遇,流程短、汇流快,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破坏性极大。“水资源总量偏少、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季节雨水奇高奇低、旱洪灾害交替频发”已成为制约巴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市水务局局长严敏说。

  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声势最大的治水兴水战役正在巴中大地上打响。巴中市坚持“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思路,强力推进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全市共建成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720座,县(区)城区堤防80公里,乡(镇)堤防320公里。现正加快推进天星桥等4座中型水库建设,随着红鱼洞水库的实质性开工,结束了巴中没有大型水库的历史。

  与此同时,巴中市务实推动3座大型、5座中型水库项目前期工作,巴中市已成为四川省大中型水库建设的主战场,这些水库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渠江流域防洪保安能力,有效保障巴中城乡供水安全。

  洪水来时有序应对,监测预警提升能力。巴中市高度重视防汛应急预警能力建设,市级财政先后安排800余万元建成市级防汛减灾应急预警指挥系统,实现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防汛指挥视频会商,提高了防洪抢险应急预警指挥调度水平。目前,全市新建成142个自动雨量站、23个自动水位站,在主要河道重要断面新建成自动视频监测点28个,实现了对全市重点防洪部位的实时视频监控,提高了防洪抢险应急预警指挥调度水平,使全市防洪抢险应急预警指挥调度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回眸“十二五”,巴中水务事业一路奋争,一路高歌,一路辉煌。展望“十三五”,巴中水务事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乘胜前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