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随着并网发电键按下,清洁电力源源不断汇入乌兰察布中金数据低碳算力基地降压站,乌兰察布中金数据低碳算力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项目配套新能源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将产出8.48亿千瓦时自发自用绿电,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38.74%,相当于每年节约23万吨标准煤、减少56.7万吨碳排放。
中金数据乌兰察布零碳算力基地 王瑞成 摄
这一项目投运,标志着全国首个数据中心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内蒙古数据中心领域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迈入运营阶段。这是乌兰察布为数据中心行业大规模使用绿电提供可复制、可推广范本的生动实践,更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强做大数字经济,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的真实写照。
以“数”为媒 数据中心集聚成势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在地面,从北京乘高铁出发,不到两小时就能抵达乌兰察布。在地下,海量数据乘着“数字快线”——乌兰察布直连北京的专用双流大容量光缆,以4.2毫秒的传输延时,奔跑在数据“高速公路”上。
智能驾驶汽车的科技体验、社交软件内容的精准推荐、网络购物的便捷搜索……乌兰察布各数据中心的算力机柜,正以高效运转模式承接并应对北京地区纷繁复杂的算力需求,以数字动能服务信息时代。
“当你打开社交软件想要学习羽绒服穿搭时,只需精准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呈现眼前的海量数据无一不是相关内容。这源自背后数据企业的清洗加工。”内蒙古中研智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理韩东昇表示,大数据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内蒙古中研智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2019年在乌兰察布市注册成立,主要业务涵盖数据清洗、数据标注以及内容安全风控,服务范围涉及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韩东昇介绍:“公司以乌兰察布为依托,相继在呼和浩特、济南、保定等地设立分支基地,与字节跳动、百度、科大讯飞、腾讯、蔚来、小红书、旷视等知名企业保持长期深度合作,现有员工400多人(其中乌兰察布170人),累计业务额超1.2亿元。”
内蒙古中研智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乌兰察布大数据产业发展版图的一隅。资料显示,早在被称为中国“大数据元年”的2013年,乌兰察布大数据产业发展就已经启动,华为成为率先与市政府签约数据中心项目的企业,项目于2016年开工建设。随后,互联网企业等数据中心陆续在乌兰察布落地生根。截至目前,乌兰察布已落地67个数据中心,总投资规模超2600亿元;签约标准机架规模超200万架;算力规模约10.87万P,智能算力占比超90%。
“乌兰察布位于北纬42度,是国际公认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黄金纬度’。”市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刘焕所表示,乌兰察布充分利用气候、区位等资源禀赋,依托“东数西算”和“南贵北乌”大数据格局,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加速推进数据中心集聚壮大。过去有许多“第一家”企业选择落户乌兰察布,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在这里扬帆起航。
乘“云”直上 产教融合驱动创新
走进数字智能产业学院大数据实训室,2024级大数据一班的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中软高级开发工程师郝利平的讲解,指尖跟随老师的要求在键盘上跳跃。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产教融合的实践场。
2024年9月,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与企业携手共建数字智能产业学院,一场教育变革的序幕就此拉开。学院先后引进12位企业一线工程师担任高校讲师,他们带着前沿技术与实战经验,与学生共绘产教融合蓝图。“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学院专业课老师与企业教学团队共同制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以‘工程师’的身份分组承接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计算机信息工程系大数据与云计算教研室教师刘永介绍,“工程师授课+项目式教学”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技能,在实战中领悟专业精髓。
走出教室,2024级大数据一班的尹晓璐在回自习室的路上还在翻看上节课的笔记。“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专业会有很强的就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她说,除了课后复习,自己还会抽空自学编程,为即将到来的企业实训储备更多、更扎实的基础知识。
不仅如此,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还依托华为、中软等行业领军企业的技术生态链,引入海量前沿数据资源与最新产业项目,校企教学团队动态优化课程内容,合作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课程,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推进产教融合,只是我市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缩影。目前,我市已联动多方力量成立数据中心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及草原云谷数字智能产教联合体;依托集宁师范学院成立内蒙古北疆算力研究院,2025年9月获批自治区级“数智算力融合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安恒网络安全人才培育基地、润创智维实训基地、慧才IDC培训班已累计培训千余人,华为数字智能产业学院两届共招生近1000人;集宁师范学院和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均已获批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工程师培训机构。
数“智”赋能 算力服务民生保障
“登录‘集宁教育’公众号,点击‘在线办事’,选择‘新生入学报名’,在入学申请界面填报信息并上传不动产权证和户口簿图片,几分钟就完成了入学申请。”家住新天骄城小区的牛先生边演示如何在手机上为孩子填报入学申请,边赞叹“原本需要跑多个部门审核的材料,在网上流转起来,真正实现了群众办事‘一次不跑’”。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广大群众共享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成果,这也是乌兰察布孜孜不倦的追求。“全程网办”“一网通办”落地实施,“掌上办”“指尖办”等新模式让市民“零成本”体验“跨省通办”“跨市通办”“市域通办”等高效便捷服务;以华为云部署的云、网、数三大基础底座,依托十大平台,打造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市域社会治理、智慧政务、智慧文旅、城市运管服务以及智慧环保六大智慧应用,推动城市治理向更智慧、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以华为为例,经过10余年发展,如今华为在乌兰察布已从数据中心建设扩展到算力应用场景、政府数字化转型、数智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市大数据管理局数字经济发展科科长冯渊浩说,华为云在乌兰察布建设的汽车专区,首创3分区合规架构,构建7层安全防护,为智能辅助驾驶数据提供全流程的安全合规保障,让群众享受安全舒心的智能辅助驾驶服务。
广大群众共享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成果源于乌兰察布不断延伸数字经济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市已入驻22家服务外包与装备制造企业,涵盖客服营销、数据标注与审核、数据处理与分析、游戏拨测、在线教育、软件开发、基础设施运维、网络安全运营、机柜生产制造、服务器回收再生利用等业务领域;已承接北京地区算力业务5.6万P,涵盖自动驾驶、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推荐系统等领域大模型训练;乌兰察布绿色算力多云调度平台一期建设完成,门户网站已与自治区算力监测调度平台、超算互联网平台链接成功,实现对全市算力资源的监测调度。
从通用算力到AI智算,从集企成链到聚链成群,抢得数字时代先机的乌兰察布,正在不断延伸连接算力时代的产业链条。下一步,乌兰察布将聚焦做强做优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引进智算中心、数据应用、算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研发制造、人工智能应用等企业,着力打造服务全国的绿算保障基地、北方数智创新新高地,加快建设“智算之城”“Token之都”,谱写“东数西算”的壮丽新篇章。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