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的田野与场院被一片片金黄铺满。在安庆镇卢家营子村,村民陈立军驾驶着装载机在自家场院来回作业,将金灿灿的玉米籽粒均匀摊开晾晒,阳光洒下,玉米粒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今年玉米长得好,一亩地能打1500多斤,比去年增收近200斤!”陈立军擦了擦额角的汗,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你看这籽粒多饱满,晒好后卖个好价钱,今年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松山区眼下正迎来玉米收获的关键期。今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百万亩以上,得益于风调雨顺和科学种植,玉米产量预计再创新高。为确保丰收的粮食“颗粒归仓”,当地农民抓住晴好天气,纷纷在村内空闲地、场院、院坝甚至未通车的乡村公路上铺开晾晒“战场”,广袤的土地上处处涌动着金色的“粮潮”,成为北疆秋日里最动人的风景线。
“晒玉米看似简单,实则是个技术活。”陈立军一边操作装载机翻晒玉米,一边介绍,玉米脱粒后需及时摊开,厚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每天还要根据气温和湿度翻晒2-3次,这样才能让玉米籽粒快速脱水,避免霉变。在太平地镇,一位种粮大户的晾晒场上,几台烘干机正轰隆作响。“我流转了200多亩地种玉米,多亏了烘干机,不管天气好坏,粮食都能及时烘干储存。”这位种粮大户笑着说,“现在政策好,农业机械越来越先进,咱农民种粮底气更足了,今年这200多亩地,净利润能有30多万呢!”
“过去晒粮靠人工,又累又慢,现在有了装载机、烘干机,效率提高了好几倍。”王府镇的一位种粮大户一边用扫帚整理着玉米堆,一边感慨,“你看我这片地,三天就能晒好入仓,政府还帮我们联系销路,今年不仅收得多,卖得也省心!”
颗粒归仓,既是对一年辛勤劳作的回馈,更是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的关键一环。在松山区,从田间收获到场院晾晒,从人工翻晒到机械助力,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农民的智慧与汗水,更彰显着当地对粮食安全的重视。这一片片金色的晾晒场,不仅是丰收的见证,更是松山区从“种得好”到“储得好”的农业现代化实践缩影。
图为:11月16日,赤峰市松山区安庆镇卢家营子村农民陈立军正在翻晒玉米。(李富 摄)
现在,松山区的玉米晾晒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农户们用勤劳的双手和科学的方法,将丰收的喜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粮袋子”保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颗粒归仓”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不仅绘就了北疆农村的丰收底色,更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松山力量”。(李富 王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