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多次强调,要立足广西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以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唱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来宾市地处桂中腹地,虽不沿海、不沿边,但立足糖、电、铝、木、碳酸钙等特色资源集群,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030.42亿元,较2020年接连跨越三个百亿台阶,五年间年均增长6.4%;人均GDP突破5万元,年均增长6.9%;规上工业总产值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通过扎实有为的实践,来宾市有效落实中央、自治区工作部署,逐步探索出一条内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一、立足资源禀赋,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来宾市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的核心要义,不搞“另起炉灶”,而是以资源禀赋为起点,以“三大振兴”为抓手、“三大潜力”为突破、“三条底线”为保障,将先天条件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一)传统产业焕新,全链条升级推动“一根甘蔗吃干榨尽”。蔗糖产业作为来宾市传统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全链条升级实现价值跃升。2024/2025年榨季制糖及综合利用产值超150亿元,“制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不仅入选全国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案例,更成功跻身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来宾东糖集团通过卸蔗系统智能化、压榨生产线数字化改造,树立起全国行业技术标杆,蔗糖产糖率较“十三五”末显著提升;蔗渣造纸、糖蜜制酵母等综合利用产值较2020年大幅增长,真正实现“一根甘蔗吃干榨尽”的增值效应,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二)能源结构转型,绿色多元构建“风光水火储”协同体系。能源产业以绿色转型契合国家“双碳”战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来宾市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转型迈出坚实步伐,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快速增长,水电平稳出力,火电功能逐步由主力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变,储能设施建设同步推进。2024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633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52.1%,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千万千瓦级装机能源基地,推动电力产业从“单一发电”向“风光水火储”互补转型。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和供应能力的提升,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中能源保障占比达16.3%,产业体系获得了较为稳定、可靠且低碳的能源支撑,不仅有效保障企业生产和民生用电需求,也为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
(三)资源精深加工,从“原料输出”到“高端制造”跨越发展。林木与碳酸钙等资源正加速向精深加工环节延伸。其中,总投资超200亿元的广西仙鹤高性能纸基新材料项目,一期投产后预计2025年产值将突破40亿元,成功填补广西高端纸基新材料领域空白,有力引领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从“原料供给”向“高端制造”的战略跨越。这些资源的规模化储备,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障,成为培育新产业、构筑新优势的重要支撑。在集群化发展的强劲带动下,2024年来宾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一年内跨越两个百亿台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五年年均增速达10.6%。目前,钙基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已初步成型,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根基。
二、勇于破题攻坚,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面对区位制约,来宾市以问题为导向,紧扣“向新、向绿、向智”目标,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与创新生态优化上协同发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一)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重塑竞争优势。来宾市以技术改造为核心路径,推动制糖、电力、冶炼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冶炼产业聚焦电解铝等高耗能环节,实施节能降耗改造与再生铝回收利用技术升级,2024年规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42.5%,生态铝产业入选广西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并以此为基础全力建设中国—东盟泛铝件先进制造(来宾)基地,实现“低碳转型”与“产业升级”双向赋能。能源产业则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构建“绿色能源供给—特色产业发展”的协同发展格局,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坚实支持。
(二)培育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开拓发展新局。来宾市积极突破资源路径依赖,推动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电子信息产业采用“链主企业+园区”模式,以广西中沛光电为核心带动产业集聚,2024年规上产值突破16亿元,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的“来宾样本”。生物医药产业中,本土企业广西双蚁药业通过全自动生产线改造与研发创新,跻身广西“瞪羚企业”,累计获4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及42个产品批文;广西铭磊维生制药有限公司首创的口服维生素K1滴剂,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展现传统医药向现代生物医药转型的强劲活力。县域协同发展格局同步夯实,兴宾区深耕高端家居、忻城县推动茧丝绸加工全产业链升级、象州县打造工业园区三江口森林工业城、武宣县发力绿色建材、金秀县培育生物医药、合山市建设桂中能源新基地,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筑牢要素保障“全程护航”,优化发展生态。面临着要素聚集能力不足的制约,来宾市通过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因地制宜构建“政策精准滴灌、要素高效配置”的生态体系。在资金保障上,与《广西金融惠企三年行动方案》同频共振,2024年投放“桂惠贷”205.87亿元,其中115.89亿元投向工业领域,支持384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建成15家自治区“智能工厂”和14家“数字化车间”,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72亿元。在创新协同上,推行“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支持”模式,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重点突破蔗糖精深加工、再生铝利用等关键技术,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比重达92.5%,较“十三五”末提升4.6个百分点,创新驱动的根基持续夯实。
三、凝练来宾实践,探索可复制发展路径
来宾市的实践充分证明,内陆民族地区只要找准禀赋与机遇的结合点、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政府与市场的发力点,完全能够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坚持“禀赋筑基、特色发展”,走差异化竞争之路。要全面摸清资源数量、质量与开发潜力,围绕优势资源布局产业链,推动如蔗糖产业向造纸、化工、发电、生物工程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坚决跳出“卖原料”路径依赖,通过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层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色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二)坚持“创新赋能、数智转型”,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一方面,要以“智改数转”激活存量,借鉴来宾市推动制糖、冶炼产业智能化改造的经验,为存量产业注入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要以“人工智能+”培育增量,让人工智能更多更好赋能产业发展,通过重点项目清单化管理与专项行动,在特色领域打造数字化应用标杆,重塑发展新动能。
(三)坚持“开放借力、生态聚势”,构建内外联动格局。要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打通物流瓶颈,降低物流成本;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四色分类服务”等惠企模式,营造更有温度的营商环境;更需建立常态化资源链接机制,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资源,构建“内陆生产、沿海出口”“本地制造、外部赋能”的循环,与广西“背靠大市场、联结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战略协同。
来宾市以资源禀赋为根基,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显著成效,既是对中央和自治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部署的积极响应,也为同类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展望未来,来宾市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广西来宾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礼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