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邯郸11月2日电(记者 陈秋静)千年古城邯郸,在金秋时节迎来了一场数字乡村建设的盛会。10月31日,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决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21个入围项目展开激烈角逐。大赛全景呈现了数字化创新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降本增产、富民惠民的具体实践。
参赛项目来自全国各地,涵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项目、县域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前沿成果、校地企合作新型机构的深耕成果,以及大学生创业团队的锐意探索。这些项目共同勾勒出未来农村数字化发展的崭新图景:农业无人机、无人车田间作业,卫星遥感监测土壤,AI农情分析作物长势,智能大模型提供农事建议,三维仿真地图复原农田实景……长期以来,“买难、卖难、农机服务效率低、凭经验种地、服务碎片化”是我国小农户面临的普遍难题。从产业角度看,智能辅助设施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从经营角度看,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起便捷的信贷、采购、销售、保险全链条服务;从生态角度看,节能环保的科学耕作模式盘活了资源。数十个获奖项目的集中展示,呈现出数字化助力乡村发展的多元路径。
从“经验种植”到“数据决策”:一部手机实现科学种田
北大荒信息有限公司凭借“规模经营与联农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荣获大赛一等奖。该方案已在黑龙江、新疆等地推广,服务耕地近5000万亩,覆盖种植户超68万,累计发放贷款逾290亿元,为农户节省利息超过3亿元。
“过去农民种地多凭经验,播种间距过密影响光合作用,过宽则浪费土地。”北大荒信息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天义向记者介绍,该项目通过标准化种植模型辅助生产,“一方面降低成本,一方面提高产量,中间的增量就是农民的收益。”
在空天地一体化设备的全息监测下,作物生长信息一目了然。借助传感器与导航技术,设定标准化参数,保障作物整齐健壮生长,直接提升单产水平,帮助农户以更少投入获得更多产出。该项目系统回应了“未来谁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为实现“一部手机种好地”提供了可行方案。
“另一大难题是很多银行在当地没有网点,农户选择有限,银行服务被动。”兰天义表示,平台集成14家银行的线上贷款服务,农户可对比利率与服务,自主选择最优方案。市场竞争推动利率下降,服务模式从“坐等上门”升级为“主动服务”,显著降低了农户融资成本。
创新模式提升农牧效益:绿色产业动能增强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的“明渔一号风渔融合项目”荣获三等奖。该项目是全球首台将导管架与网箱结合的海上养殖平台,通过风机传输系统实时回传水流速、水温、pH值、溶氧量等数据,实现远程监控与调度。
“深远海养殖装备投入虽高于传统方式,但能稳定抵御台风,避免因灾损失,同时实现发电与养殖双重收益,提高海域资源利用率,属于绿色低碳项目,对未来海洋牧场建设具有参考价值。”项目代表翟宇祥说。
江西盛龙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凭借数字化养殖项目荣获二等奖。该项目推行“三合作六统一”模式,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养殖效率、保障农户收益,并推动产业规模化复制。
“三合作即与农户、村集体、联合社合作;六统一包括统一牛种供应、饲料配方、防疫技术、技术监管、购买保险和保价回购。”盛龙农业商学院院长张莉莉介绍,每头牛均配备胃部监控系统,牛舍实现环境智控,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科学喂养。
该模式在江西萍乡莲花县深耕近十年,初期通过免费培训与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掌握科学养殖技术,单户养殖100头牛年利润可达30万至40万元。“项目既实现了经济效益,也带动了社会效益:累计帮助4000多户农民增收,提供超1000个就业岗位;盘活闲置土地用于牧草种植;推动绿色种养减少资源浪费;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激活乡村经济。”张莉莉说。
青年力量持续为乡村注入活力
获得本次大赛的三等奖的“云梭柳韵,智编新生”项目参赛代表是山东临沂职业学院的大三学生苏倩绮,灵感起源于其大一期间在临沂市临沭县朱村参与的“百万大学生进社区”活动,当地的柳编篮子曾小有名气。她发现当地老人除了种地外基本都会柳编的技艺,柳编(临沭柳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柳编篮子在国内普遍被认为是单价较低的商品,但在欧美国家,他们的野餐篮子可以卖到国内价格的十倍,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当地老人拓展额外收入。若老人希望自行销售,团队提供支持;若不愿自营,则由团队收购后通过两种方式变现。
朱村柳编本身有海外销售基础(如北欧全屋定制订单,包括沙发、桌子等柳编家具),项目团队成员则协助设计相关图纸,推动非遗技艺与国际需求对接。项目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也放大了柳编技艺的环保与文化价值。
“我们收集热门但无侵权风险的IP,通过扫描及3D打印技术制作‘柳编模具包’”,苏倩绮详细描述了该项目中的数字化应用,针对老人不熟悉热门IP设计的问题,团队生成教学视频,降低学习门槛。针对听障但四肢健全的老人,通过可视化模具包和手势教学,已成功帮助其参与编织。
据苏倩绮团队成员统计,项目已累计帮助超20万老人。同时,积极联合省内外高校开展研学活动,提供半成品模具包让学生体验,提升年轻人对柳编的认知度。也与琅琊古城等景点合作,推出“景点联名款”柳编产品通过场景化消费增强非遗吸引力。
由于苏倩绮即将毕业,后续项目将传递给下一届学生持续运营,还有很多挑战等待着他们,一方面,因学校为专科院校,技术平台搭建难度较大(如3D打印模具包的研发);而另一方面则是知名度,宣传主要还是集中在山东省内,省外推广依赖展会,但近年展会人流减少也是一个困境。
“匠筑乡魂——数字赋能传统村落保护更新”是由江西农业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滕津霖等学生团队参选的项目,获得本次大赛的三等奖。5年内他们走访了370个村落,拍摄2万余张照片。
“通过本土化数据调研采集的方式,我们构建多维度村落数据库,包括建筑类型,风格,色彩等内容,涵盖不同的景观特征数据和文化元素,并以此进行ai模型的训练,从而在效果生成阶段能很好符合本地的美学景观效果。”谈到如何既能保存传统村落文化,又能完成数字时代下的美学表达和叙事方式的创新,滕津霖告诉记者,“同时我们也正在将我们的系统融入大语言模型,基于它能处理海量文本,图像等数据,我们把村志,地方志,非遗技艺,当地文化背景输入进去,能更进一步地增加ai算法的文化本土性。”
如何让村落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迸发生命力?以介桥村为例,通过项目团队的改造,被评为国家4A景区,同时也得到央视特别报道,取得不错的效果。同时,团队也积极参与村庄产业建设中,作为高校与村庄对接的平台,与安义县尚礼村村集体签了猕猴桃产业合作协议,引入江西农业大学猕猴桃品种。
记者手记:
晚秋时节,傍晚漫步在古邯郸道上,月光下灯火与屋檐,市民在小广场上踢毽子,远方的长亭传来戏曲唱腔。
明代的何景明说“邯郸道上车马多,行人夜火渡漳河”展现了赵国都城昔日的喧嚣。“听闻邯郸全盛时,朱楼银烛光琉璃”,清代诗人申涵光用《邯郸行》讲述过去的繁华景象。现代邯郸道已发展为夜游打卡地,通过灯光秀、实景演绎等方式还原古时风貌。
三千年未改其名,人们仍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享受生活。今日邯郸,以第三届数字乡村大赛为舞台,展现农文旅商融合的蓬勃生机。
大赛过后,专家、投资机构与参赛者们热情地交流沟通,众多项目在赛场上的名次不是目的,背后呈现的是众多新农人夜以继日的辛勤劳动,是以大赛为纽带,吸引科研院所、企业、青年人才投身数字乡村建设,研发数字产品与服务,培训更多有志于投身农业的新同伴,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和产品等带来的正面效应。
以一场盛事的举办规模广邀天下,我们应看到河北借鉴各地经验,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打造更多应用场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走深走实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