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俯瞰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三座店村,层层梯田如大地“指纹”,黄绿相间的作物在阳光下铺展成斑斓画卷。曾经因地形限制、水资源不足而产量平平的梯田,如今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变身“增产田”,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三座店村的梯田依山地而建,线条曲折、层级分明,是当地农耕文明的见证。但长期以来,受限于梯田分散、地形复杂,加上水资源调配难、农机作业不便等问题,作物产量始终在低位徘徊,“靠天吃饭”的困境让不少村民对梯田种植缺乏信心。
改变始于科技的深度介入。近年来,松山区聚焦三座店村梯田痛点,以“科技+农业”为抓手,推动传统梯田向现代化农业生产载体转型。节水灌溉技术率先在梯田“扎根”,一根根滴灌带沿着梯田垄沟延伸,将水分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以前浇地靠漫灌,水顺着梯田流,又费水又不均匀,现在滴灌按需供水,不仅每亩地节水30%以上,还能让作物‘喝饱喝好’。”三座店村一位种植户指着田间滴灌设施介绍,精准灌溉让玉米、谷子等作物水分利用率大幅提升,抗旱能力显著增强。
智慧农业的“眼睛”也盯紧了梯田。土壤墒情传感器、肥力监测设备被安装在田间,实时收集的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云端平台,农技人员和种植户只需通过手机就能掌握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信息,从而精准调整施肥、灌溉策略。“比如土壤氮含量偏低时,系统会自动提醒施肥,避免盲目投入,既节约成本又保护生态。”松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表示,智慧监测让梯田管理从“经验化”走向“数据化”,种植效率显著提高。
良种选育与农机适配,更为梯田增产添上“双翼”。当地农业部门联合科研机构,针对梯田土壤、气候特点,培育出抗旱性强、稳产高产的谷子、杂粮等作物品种。这些“定制化”良种在梯田种植后,单产较传统品种大幅提升。同时,一批适应梯田地形的小型、多功能农机被引入,从播种、施肥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逐渐覆盖梯田,不仅解放了人力,更让耕作精度大幅提升,“梯田只能人工种”的老观念被彻底打破。
科技赋能的成效清晰可见:三座店村梯田粮食产量较之前提高,每亩地收益增加300多元。曾经让村民犯难的梯田,如今成了“香饽饽”,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重拾梯田种植的“老营生”,却干着“新农业”的活计。
10月13日,在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三座店村拍摄的梯田。(李富 摄)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撑腰”,三座店村的梯田蝶变,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随着更多科技元素持续注入,这些承载着农耕记忆的梯田,正以“增产田”的崭新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愈发充满活力。(李富 王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