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塞北大地寒意初显,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潘家沟村的打谷场却热潮涌动。机器轰鸣与村民的谈笑声交织,谱写出一曲欢快的秋收乐章,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在为“颗粒归仓”奋力奔走,让秋日乡村盈满蓬勃希望。
走进潘家沟村的打谷场,红色拖拉机牵引着蓝色脱粒机开足马力运转,成捆的谷秆被村民用杈把送入进料口,金黄饱满的谷粒如瀑布般簌簌落下,脱净的秸秆碎屑被风机吹向一侧,堆成松软“小山”,机械带起的轻尘在阳光下飞舞,为劳作添了几分“烟火气”。
“今年谷子长得好,籽粒饱满!脱粒机一‘吃’一‘吐’,粮食哗哗出来,看着心里敞亮!”一位村民一边送谷秆入机,一边笑着感慨。他的家人分工明确:妻子弯腰整理散落谷穗,儿子推着手推车运送脱好的粮食,汗水浸湿衣背,却丝毫未放慢速度。
农业机械化让潘家沟村的秋收彻底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据介绍,近年来村里大力推广农机,从播种用的精量播种机,到收割用的联合收割机,再到脱粒用的高效脱粒机,农机成了田间地头的“主力军”。脱粒机一天能处理数吨作物,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而且政府有农机购置补贴,不少村民主动添置农机,现在从种到收,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操作黄色装载机整理秸秆的年轻村民停下擦汗:“以前人工脱粒,一天累得腰酸背痛,顶多处理几百斤。现在有机器,又快又好,我们年轻人也愿意留村搞农业。忙完秋收,我还打算去周边合作社打零工,多挣点钱。”
今年,潘家沟村谷物迎来“产量、品质双提升”。得益于适宜气候、科学管理与良种推广,全村谷物总产量较去年小幅增长。“你看这谷粒,又大又圆,成色多好!”一位村民捧着刚脱好的谷子自豪地说,“我们村的谷子口感好,收购商主动找上门,价格也不错,这一袋袋粮食都是‘金疙瘩’。”
打谷场上,装满谷物的绿、黄色麻袋整齐排列,宛如待检的方阵,诉说着丰收喜悦。这些麻袋里,装的不仅是村民大半年的辛劳,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底气”。据估算,今年仅谷物一项,就能为全村带来数十万元增收,不少农户靠种植谷物日子越过越红火。
丰收的忙碌中,还藏着潘家沟村的淳朴邻里情。一位村民家谷物多,邻居们主动帮忙送料、装袋、运输,欢声笑语飘荡在打谷场上。“乡里乡亲互相搭把手应该的,看着老刘头家丰收,我们也高兴。”帮忙的村民笑着说,互帮互助的温情让秋日打谷场更添暖意。
潘家沟村的丰收,是松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松山区持续加大“三农”投入:通过农机补贴、技术培训推动农业机械化;加强农田水利、机耕道路建设,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筑牢粮食稳产根基;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植、订单农业,让“粮袋子”变成“钱袋子”。
夕阳余晖洒在打谷场,脱粒机轰鸣渐弱,最后一袋谷物被稳稳码好。村民们直起腰,望着堆积如山的麻袋与整齐的秸秆堆,露出疲惫却满足的笑容。空气中谷物的清香与泥土的气息交织,那是丰收的味道,更是乡村振兴希望在田野生根的味道。
在潘家沟村,在松山区,在内蒙古辽阔的乡村,无数打谷场正上演“颗粒归仓”的故事。归仓的不仅是金黄谷物,更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振兴迈向未来的坚实力量——它们如种子般,在希望的土地上孕育着来年更蓬勃的丰收图景。(李富 王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