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日的阳光倾洒向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天益隆村的田野,这片土地便如被神笔点染的调色盘,铺展开层次丰富、色彩绚烂的生命织锦。从空中俯瞰,山峦与田畴交织,传统农耕的肌理与现代农业的印记相融,勾勒出一幅既饱含岁月质感,又迸发着新生机的乡村图景。
天益隆村的田野,在秋季尽显大地艺术的精妙。层层叠叠的梯田顺着山势蜿蜒,似大地的掌纹,又像自然与人力共同书写的五线谱。不同作物在时序里铺陈出各异的色彩:金黄的是待收的谷物,颗粒饱满的姿态承载着一季丰饶;深绿的是晚熟的蔬菜,叶片舒展间延续着土地的馈赠;还有那夹杂其间的棕褐与浅黄,是作物收割后裸露的田垄,如墨色在宣纸上晕染,为画面增添了苍劲的质感。这些色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梯田为经纬,相互渗透、呼应,构成了和谐又
田野间,蜿蜒的道路如丝带穿梭,连接着村落与田畴,也串联起过去与现在。道路旁的林木褪去夏的浓绿,染上秋的斑斓,红、黄、橙等色彩与田野的主色调相互映衬,将天益隆村的山野妆点得如同童话世界。而散落其间的村落,屋舍俨然,灰瓦红墙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村民的生活气息弥漫在田野的每一个角落:田埂上残留的农具痕迹,似在回放清晨劳作的剪影;大棚旁偶尔闪过的忙碌身影,正将科技与汗水注入土地。这一幕幕,都在诉说着人与土地相依相守的故事,诠释着“靠山吃山,靠地吃地”的朴素真理,却又因现代元素的介入,有了更具希望的表达。
这片田野的美,不仅在于视觉的震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农耕文明与生态智慧。梯田的存在,本就是先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既有效利用了山地资源,让陡峭的山坡变成可耕作的良田;又在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让土地在岁月流逝中始终保持着生机。如今,天益隆村的田野在传承这份智慧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农业的理念——科学的种植规划、高效的资源利用,让土地的生产力得以更充分地释放,也让乡村发展有了更坚实的根基。
站在这片田野前,能真切感受到土地的呼吸与脉搏。它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载体,更是乡村文化的摇篮。一代又一代的天益隆村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收获,将汗水与希望播撒进泥土,也将对土地的深情镌刻进基因。而当现代农业的曙光映照田野,这片土地又以崭新的姿态,诉说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传统与现代交织,生态与生产共生,土地的诗意与生活的烟火气在此间完美交融。充满动感的视觉交响,每一道色带的起伏,都似大地在轻声诉说农时的故事。
现代温室大棚的出现,为这片传统田野注入了别样的活力。那些排列整齐、泛着淡蓝色光泽的大棚,如同一串串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既保留着农业生产的实用功能,又在视觉上与自然的暖色调形成鲜明对比,碰撞出传统与现代的火花。它们是乡村拥抱科技、拓展生产边界的缩影——春寒料峭时,大棚里早已孕育出鲜嫩的果蔬;深秋霜降后,棚内依旧能营造出适宜生长的小气候。这种突破时令限制的可能,让田野的生命律动更加绵长,也让土地的价值在科技赋能下被重新定义。
天益隆村的田野,是大地献给人间的杰作,也是乡村生命力的生动注脚。它让我们看到,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发展之美可以如此和谐地共存,如同一匹永远在编织、永远焕发生机的锦绣,在时光的长河里,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李富)
图片拍摄:9月30日,在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天益隆村拍摄的田野山川。(李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