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三十二连山梯田铺展斑斓的画卷

内蒙古三十二连山梯田铺展斑斓的画卷

来源:法制新闻联播网 2025-10-09 08:5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秋日的风掠过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山峦,萨力巴乡黄花甸子村的三十二连山梯田,便成了大地写给季节的抒情诗。那层层叠叠的田埂,在秋阳下铺展成斑斓的画卷,既藏着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凝着人类与土地相依的智慧。

色彩与线条的狂欢:视觉的震撼盛宴

秋日的三十二连山梯田,是色彩与线条共同谱写的视觉狂想曲。褪去夏日的浓绿,梯田被秋意晕染成暖色调的秘境——成熟作物的金黄、土壤裸露的褐红、晚熟植被的浅绿,如同上帝打翻的调色盘,在起伏的山峦间肆意铺陈,晕染出独属于北方山地的斑斓秋韵。

从航拍视角俯瞰,梯田顺着山势蜿蜒曲折,或如月牙温柔环抱山坳,或似波纹层层漾开在坡脊。千万条田埂交织成一张精密又灵动的网,将大地切割成富有韵律的几何图案:弧形的田埂如琴弦般错落,直线的田垄似金带般延展,曲线与直线碰撞出刚柔并济的美感。阳光斜射时,光影在梯田间流转,亮处如金箔闪耀,暗处似琥珀凝光,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秋的私语,每一寸肌理都在诉说大地的丰盈。

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农耕文明的鲜活标本

这片梯田,从来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敖汉旗农耕文明的鲜活标本。敖汉,作为中国北方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农耕文化在这里沉淀了数千年。三十二连山的梯田,是世代农人顺应山地地形,一锹一镐雕琢出的杰作——他们以山为纸,以田为墨,将生存的渴望与对土地的敬畏,深深刻进每一级田埂。

春日里,梯田是孕育希望的摇篮,秧苗青青如翡翠镶嵌山间;夏日间,是蓬勃生长的绿浪,生机顺着田埂层层攀升;到了秋日,便化作承载丰收的舞台,谷穗低垂如金铃,在风中摇响喜悦的乐章。梯田里的一土一苗,都与农人的作息、四季的更迭深度绑定:晨雾中,农人荷锄而出的身影与梯田剪影相融;暮色里,袅袅炊烟与田埂上的晚霞共舞。在这里,人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以“梯田”为纽带,达成了共生共荣的生命默契。

生态与智慧的平衡:向山要田,却与山共生

更令人赞叹的,是梯田背后的生态智慧。北方山地多水土流失之患,而梯田通过减缓坡面径流、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有效涵养了水土,让曾经贫瘠的山坡,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农田。三十二连山的梯田,既是农业生产的载体,也是生态治理的典范——它让土地的“利用”与“保护”达成了精妙的平衡:既保障了粮食生产,维系着乡村的生存根基;又通过梯级结构,维系了山地生态的稳定,让草木与庄稼在山间和谐共生。

这种“向山要田,却与山共生”的智慧,在当代更显珍贵。它不仅是敖汉农人对土地的深情告白,更为生态脆弱区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人类无需粗暴征服自然,只需循着山的轮廓、水的走向,便能编织出与自然共振的生活图景。

大地史诗:时间与生命的永恒乐章

站在山巅眺望,三十二连山的秋日梯田,宛如大地的指纹,刻录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生存与自然”的哲学课——在这片土地上,人类以谦卑的姿态,循着自然的肌理,雕琢出属于自己的家园,也让自然的美,因人类的耕耘而愈发厚重。

当秋风吹过,梯田里的声响,是作物成熟的私语,是田埂承载岁月的叹息,更是人与自然合奏的永恒乐章。敖汉的秋日梯田,就这样在天地间,成为了一首可眼观、可心悟的大地史诗。(李富)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