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乡愁?
我们用什么来怀念家乡?
我们到底希望家乡是什么样的?
在康巴什北区,答案在变化的景观动线里,在城市更新的细节里,也在不变的底层逻辑中。
康巴什,这座典型的移民型城市,为何要走自我“补桶”的修行之路?
答案,也是路标。
(一)
这条路,在乡土文化的守望里。
2004年,康巴什区的第一锹土挖出来,8000多名农业人口转移进城,成为老北区的第一代“市民”。为了城市建设,他们舍弃了尽管并不富裕但积淀了几辈子乡愁的家园。
2025年,“记忆中家园”正式“开园”。可能在许多人眼里,这只是一个花红柳绿的公园,供闲人们溜达的地方。
但在老北区人的眼里,绿树掩映中保留了原址的谷仓、打麦场,健身器材旁的农耕体验园,都是记忆的复活,和乡愁的延续。
此时,乡土中国,具象为一座城市对乡土文化的点滴守望。
以现代化为特征的城镇化,自然不能拒绝高楼大厦,但也绝不是冰冷灰茫的水泥森林,更不是割裂文化根脉的拔地而起。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在推进老北区“焕新”的过程中,康巴什区将文化作为“基底”,先后5次和老百姓征求意见,才落地了“记忆中家园”,让城市勾连古今,融入乡土、接续传承。
如此,城市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的“颜值”担当,更是百姓的“言值”支撑。
从遗失的乡愁,到眼前乡亲们团坐在“记忆中家园”用乡音讲述着20多年来的变化,这样既有现代元素,又有历史文脉的城镇化,才是高水平的城镇化,也终将是老北区实现和中心区“齐步走”的深层动力。
当“记得住乡愁”这句深情的话语变成老百姓身边的记忆“回旋镖”,
文化根脉便开始“向上生长”、抽枝散叶,正在为康巴什老北区带来新的春天。
(二)
这条路,在共同富裕的账本里。
临近国庆,满城的“中国红”彰显出“暖城心”。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这些高高飘扬的国旗里,有1万多面来自于老北区“荔枝花开”就业创业工坊。在两个月的时间里,12名转移农牧民因为缝制国旗而人均增收超5000元。
“我为国庆缝国旗”,这份浪漫的家国情怀背后,是康巴什区为老北区人铺陈出的共富路。
当家里被岁月蒙尘的“燕牌”“牡丹牌”缝纫机又转了起来,转移农牧民的生活也“转”开了。
从“农民”到“市民”,20多年转眼而过,昔日的青壮年如今已是“50、60”人员,没有学历和技术,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特别是作为残疾人和老年人最集中的辖区,如何让他们鼓起钱袋子而不是“坐吃山空”?
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
而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激发共同富裕的信心、走好共同富裕之路,需要辩证看“短长”。
拥有比较充盈的本地劳动力,看似是老北区的“短”,实则是“长”。
通过“以工代赈”的微观解题路径,康巴什区理顺了解决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乱麻”。
搭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就业创业工坊、“惠民”工匠坊、“共富工坊团”、就业服务站等多元平台,并加大培训力度,让园林绿化、物业保洁等这些“专业工种”变成了转移农牧民的“拿手活儿”。
目前,有100多个“以工代赈”项目成功落地,兼顾了各类人群的就业需求,让有劳动力的人有了收入,累计带动转移农牧民600余人次实现就业,人均月增收超5000元。
表面上看,康巴什区让北区人端好了眼前的“饭碗子”,过上了更好的光景,实则是考量到了社会治理、团结稳定、安心养老等长远问题。
这一道宏观综合运算题,康巴什区找到了最微观却最得民心的答案。
所以,那些数据不仅是“家门口就业”的直观反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共富账本”上的具体呈现。
(三)
这条路,在基础教育的蝶变里。
在前些年,说到老北区,家长们最关心的便是学校、教育。
如今,让老北区人甩掉“自卑”心理包袱的也是学校、教育。
教育,对老北区来说不仅意味着“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而是关乎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向中心区“看齐”、优势资源均衡覆盖、培育新的发展场域等多重意义。
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并不只是学校的事情。
因此,康巴什区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改革添动力,用政策促均衡,将集团化办学的触角延伸到老北区的康二小,加大投资修缮硬件,与康一小共享一流的师资队伍。同时,配套建设少年宫,与北区文化活动站、乌兰牧骑排练厅等设施共同构成青少年活动综合体。
目前,新老北区的9所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1所学校实施“一址两校”,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成为拉动人口增长、促进消费升级的最大牵引。
今年开学季,报名人数和入校人数实现了百分之百“到位”。当家长选择用孩子的未来给老北区“投票”,便是对老北区的最大认可。
老北区教育生态的蝶变,是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践行,也是“康老师”走活了的一盘“大棋”。
当更多“人气儿”聚合在老北区,新的图景流动起来,新的优势持续叠加,这片土地变得和中心区一样有“生气”,有前景。
(四)
这条路,在城市为民的情怀里。
康巴什区提出“一切资源向老北区倾斜”“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老百姓鼓掌叫好”“改造为民、服务于民”等诸多“硬标准”。
20多年里,有人老去,城市变旧——是自然规律的使然,也是“因势而进”的必然。
20年前,康巴什区担心的是转移农牧民“能不能留得住”;20年后,康巴什区操心的是这些人“能不能过得更舒坦”。
这是时代的新考题,也是这座移民型城市的新破局。
康巴什区转变城市治理思维:不再把城市更新单纯作为一个物理空间的“翻新”,而是视作内部要素充分流动、相互作用、彼此融合的有机生命体。
加装居民楼电梯、升级“百姓大舞台”、完善中水绿化灌溉官网、增加老头乐充电桩、打造“城市后花园”和社区邻里中心……康巴什区累计投入1亿元用于老北区民生领域的城市更新改造,只为老百姓在环境、生态、民生、公共服务上享受和中心区一样的便利、和美、幸福。
每一桩每一件,都瞄准了百姓的烦心事,更激发出老北区的新动能。
当老北区的“换装”变成了“换血”,体现出的是康巴什区真懂老百姓、真为老百姓的“因地施策、因需而办”,实现了将宏大主题转化为老北区人可感知、可共情的具体体验的“化学反应”。
“码住”困难、补齐短板,破局、升级,而后拥抱未来。
当老北区也成为“黄金地块”,康巴什区这只“桶”将以更协调的布局、更温暖的民生,踏上新的发展之路,接住更多机遇之水。
因为,路,始终在行路者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