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承建的京通铁路(北京-通辽)电气化改造北京昌平至河北朝阳地区间(沈阳局管段)换梁工程顺利完成。该工程对既有线的7座桥梁进行拆除更换,是京通铁路最大规模的换梁工程,由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建设者在59.14公里的京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北京昌平至朝阳地区间历经18天4时,对既有线共7座桥梁的121孔242片混凝土T梁进行拆除、更换施工,为京通铁路隆化至朝阳地(沈阳局管段)列车实现全面提速奠定坚实基础。
李富 摄
全长804公里的京通铁路原名沙(河)通(辽)铁路,始建于1972年。线路起自(北)京包(头)铁路的北京市昌平站,沿途经昌平北站、滦平站、隆化站、四合永站、赤峰站、奈曼站,至内蒙古通辽站与大郑铁路接轨,中途分别通过怀柔联络线、承(德)隆(化)支线,与京承铁路和锦承铁路衔接。正线共有车站48个。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京通铁路项目负责人姜跃龙介绍,京通铁路是我国沟通山海关内外的三条铁路干线之一,也是晋煤北路分流外运的一条重要通道,对冀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京通铁路部分客、货列车动力仍然为内燃机车头牵引,动能严重不足。特别是,线路多处桥梁梁体外部老化,铁路运营速度不得不降低控制在限速每小时60公里”,铁路运输由十几年前最高峰的168对发车量减至44对,成为华北、东北地区的交通瓶颈,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此次施工区段线路总长59.14公里,工程规模之大更是刷新了2019年京通铁路西部线的既有铁路换梁记录。全线共需更换7座桥梁的121孔梁体,划分为4个施工区段、7个工作面。作业点分散、组织链条长、协同难度高,尤其全部作业须在连续的封锁期内完成,对人员调度、机械配置、物资供应及工序衔接提出了极高要求,是一项集技术精度、组织效率与安全管控于一体的极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面对艰巨任务,项目团队从技术和管理两个维度实现多项突破。在技术层面,采用模块化作业单元和动态BIM模拟技术,对拆旧梁、运新梁、定位安装等全流程环节进行可视化推演,通过三维建模精准预判各工序衔接点,为施工质量提供硬核保障。在组织方面,依托智能调度中心,统一指挥多个作业面并行施工。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调配人力、机械与物资资源,采用6台架桥机、上百台机械设备和900多名工人,在7处工点进行24小时连续封锁施工,实现“交叉作业无缝衔接、资源动态优化配置”,显著提升整体施工效率。”总工程师李广威说道。
李富 摄
据悉,该项目完工后,京通铁路列车将由内燃机车更换为电力牵引机车。其中,昌平至朝阳地之间列车时速将由现在的每小时60公里提升至80公里,整体货运能力由目前的3500万吨提升至3940万吨,客车由现在每天8对提升至16对,加速实现东北与关内的物资流通、人员往来,为促进东北振兴、蒙东地区发展及京津冀协同联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每天至少可节约柴油3521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8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