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江淮两岸,现代工业硬朗轮廓与土地的丰收交织出一幅别样的图景。
走进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承建的淮南平圩电厂四期2×1000兆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工程项目,晨曦微露,施工现场早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塔吊长臂挥舞,机械轰鸣作响,世界级“两机一塔”高位收水冷却塔静静矗立在渐次清朗的天空下。
公司全面落实守正、创新、实干、担当“八字方针”,秉承“顶真、严谨、快捷”的工作作风,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这座世界级“两机一塔”高位收水冷却塔的建设任务,着力打造“超级工程”,为中国电力建设事业再树立一座新的丰碑!
优化组织设计 打造品质工程
平圩项目冷却塔采用“两机一塔,高位收水”创新设计,两台百万千瓦机组共用一个冷却塔的设计,配合高位收水技术,通过高效势能回收系统,实现系统能效比传统塔型提高15%的突破。冷却塔的创新设计节省了工程造价,优化了全厂空间布局,引领了行业技术发展新方向,然而由此带来的施工难度却是与日俱增。
项目所在的平圩镇地处淮河中游,南濒淮河,北临茨淮新河,水系较多,地质条件复杂。建设初期,项目成立陈威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施工创新、工艺优化、智能监测实现全流程控制,从冷却塔复合地基、环形基础阶段,再到淋水装置构架、集水槽、中央竖井、小中央竖井、人字柱及支墩、筒壁、填料层、高位收水装置、隔声屏等,不断优化施工工艺细节。
项目坚持中国能建从严治安“八个一律”和公司“一提三严”管理,以“两化三特”管理为抓手,提升本质化安全管理。设置以冷却塔样板区的25个网格区域、33个网格工区、67个网格工点,形成全场安全管理“一张网”,实现全厂封闭管理、全员人脸识别、全过程风险管控,打造出冷水塔无人机盲区巡检、危险区域人员作业全过程监控等工程安全管理特色。
强化技术攻坚 破解建设难题
施工前期,项目部合理布设机械设备,4台平臂吊、双平桥、电梯系统、16台电动“小火车”组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机械军团。在筒壁垂直运输中,项目采用YDQ液压顶升平桥,该平桥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研制的一种在冷却塔施工中与多功能施工升降机配合使用的新型施工设备,这个高达250米的“钢铁巨人”,是目前世界上已量产的最大平桥,为筒壁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面,项目将1.7万立方米的环基混凝土分为18仓,采用跳仓法施工,先浇筑奇数仓,再浇筑偶数仓,通过优化材料配合比,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及塌落度,过程中配合二次振捣、二次抹压工艺,保证了质量工艺“精益求精,一次成优”,为塔体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人字柱施工中,项目团队创新采用5毫米厚钢板做面板,开展定型钢模板分段安装,在钢筋笼内增加内环箍和纵向交叉X型内撑加固。此外还量身定制了25米超长振捣棒和21米PE管输送系统,确保每根重达95吨的“巨腿”一次浇筑成型,内实外光,质量优良。
面对近240米高混凝土输送难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双平桥+双高压地泵”组合系统,犹如为塔体安装了一条“垂直高速公路”。此外,项目团队还通过精心调配混凝土配比,优化砂率、砂石级配和外加剂,使混凝土在保证强度基础上,兼具高流动性与稳定性,实现了“一泵到顶”的技术奇迹。
项目推进精益化管理,推行“工艺控制单元”管控措施,将塔筒分解为147个质量控制节点,实施全流程管控。采用高精度激光垂准仪替代传统铅垂线,配合智能张拉系统,控制环向预应力张拉应力误差,提高成型塔壁圆弧度。
站在塔下仰望,238.958米的高度,相当于80层高楼,巍峨耸立,直插云霄;21200平方米的淋水面积,是常规冷却塔的两倍,构筑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9.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用量、1.5万吨钢筋、104根重达95吨的人字柱……彰显着这项超级工程的非凡气魄。
(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记者朱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