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激活红山区三道井子村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红色引擎激活红山区三道井子村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9-16 08:5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组织强了,人心齐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在文钟镇三道井子村,村民经常这样感叹。近年来,三道井子村党总支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一步步将乡村振兴的蓝图变为现实。

筑巢引凤,能人返乡助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三道井子村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育才、引才、用才”上下足功夫。近年来,全村共发展大学生党员5名,储备后备干部8人,培养本土能手4人,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村党总支还积极联络在外乡贤,建立人才信息库,吸引他们返乡投资创业。村民吴海涛是返乡创业的代表之一。“以前在外面打工,总牵挂家里。现在村里政策好,回来承包荒地种果树,一年能挣二十万。”他笑着说。

返乡人才吴海涛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于子悦摄

生态优先,乡村颜值变产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三道井子村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完成林地绿化1200亩,村庄植被覆盖率恢复至50%。“现在村里干净多了,路修好了,路灯亮了,厕所也改了,住着特别舒心。”村民李大姐满意地说。村子还借助近郊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广林下经济400亩,打造黄玉圣女果、火龙果等特色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真正让“好风景”带来了“好钱景”。

三道井子村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于子悦摄

整村谋划,资源盘活产业兴

发展产业,规划先行,村党总支牵头制定产业规划,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和资源整合,完成1000亩高标准梯田改造,形成“党总支+合作社+村民”运营模式。村民刘志杰说:“土地流转以后,我在合作社干活,收入增加了,越来越有奔头。”村里还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以乡村近郊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模式,真正把“死资源”变成“活资产”。

三道井子村设施农业园区 于子悦摄

治理有效,文明乡风暖人心

三道井子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化网格管理,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推广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现在办酒席不攀比了,邻里纠纷也少了,大家心思都放在发展上。”村民薛大爷感慨道。党总支还联合区直单位打造文化广场、法治广场,开展文艺演出、送医下乡等活动,丰富村民生活,传播文明乡风,切实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如今的三道井子村,党组织强了,人心齐了,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三道井子村开展文艺演出活动 于子悦摄

果蔬大棚里生机盎然,乡村街道整洁美观,村民们的笑声多了,致富的脚步更快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更是党组织带着我们拼出来的!”这已成为全村人的共识。未来的三道井子村,将继续沿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道路稳步前行,让产业更强、乡村更美、百姓更富的幸福图景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展。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