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阳光下,大庙镇的田野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书写丰收——露天蔬菜连绵成片,犹如大地泼洒的绿色油彩;设施农业大棚熠熠生辉,仿佛缀满银色波浪的科技方舟。在这里,农业不仅是季节的馈赠,更是现代技术与传统土地结合所迸发的产业新声。
露天蔬菜:规模化种植夯实增收基础
韩营子村的金农禾种植专业合作社大葱种植基地里,农户们正忙碌地将新鲜出土的大葱捆扎装车。“我在这儿长期干活,每个月能赚6000元左右,一年可以工作七八个月,离家近,活儿也顺手。”合作社务工人员张志刚说道。合作社负责人张金龙介绍,今年土地托管面积已达两万余亩,其中大葱种植约五千亩,采取统一管理、育苗、种植与销售的模式,亩产约一万四千至一万五千斤,产品远销山东、河北、南方市场及海外,为合作社的订单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富 王向东 曹努尔 摄)
与此同时,公主陵村的土豆田却显得宁静许多。采用大垄高台、地膜覆盖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新方法,既有效利用雨水、保温抑草,又实现了精准灌溉,显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作物产量。“我今年种了140多亩‘沃土+’品种,皮薄黄瓤、芽眼浅,市场上特别受欢迎。”种植户皮立文表示。该品种耐储运,适宜长途销售,全村土豆种植面积达八百多亩,亩产可超九千斤。
与此同时,大庙村特有的沙壤土为胡萝卜生长提供优越环境。这里产出的胡萝卜外形光润、芯细多汁,与土豆、大葱共同组成全镇1.5万亩露地蔬菜的三大支柱产业。大庙镇副镇长冯艳东指出,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拓宽销售渠道,目前露地蔬菜亩产值已突破500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智慧种植激活高附加值
视线转向设施农业大棚,祥瑞家庭农场中的五彩番茄已进入采收高峰。农场主王树全自豪地介绍,他种植的五种颜色番茄风味各异,全部自然成熟,依托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果实质地饱满、酸甜适口,已申请注册“王胖”商标,并通过棚内滴灌与传感系统实现环境精准控制,显著降低裂果率,采收期覆盖六至十月,有效填补市场空档。
不远处的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自治区单体面积最大的设施农业园区。园区核心展示区12栋棚内,应用了自动防风、水肥一体化等智能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被动。“现在传感器说了算,省人工、控得准,水和肥都直接送到作物根上,”棚户周海东说,“果子长得好,我们收入也提高了。”
番茄产业不仅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更成为就业的重要支撑。园区通过构建“生产+流通”全链条用工体系,已带动三千余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在采收高峰期,临时用工超过千人,年均增收三万元以上。
未来规划:科技与农田并进,稳健前行
大庙镇副镇长冯艳东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稳定农业种植面积,推动智慧农业深入发展。一方面强化设施农业的科技内涵,推广水肥一体化、完善基础设备,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另一方面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全镇农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从露地蔬菜的丰饶土地,到智能温室的科技农场,大庙镇凭借“绿色根基”与“银色翅膀”的双轨并行,不仅实现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探索出一条冷凉地区从脱贫到共富的有效路径。温差孕育的不只是甜美果实,更是一个乡镇迈向振兴的坚实脚步。
(李富 王向东 曹努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