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县内蒙古松山区:谷子喜开“塞外金秋第一镰”

产粮大县内蒙古松山区:谷子喜开“塞外金秋第一镰”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9-05 15: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塞北金秋,谷浪翻金。9月4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新庄村干饭洼村民组的田野间,谷子收割机的轰鸣声划破晴空,金灿灿的谷穗在机械作业下整齐铺展——松山区谷子喜开“塞外金秋第一镰”。作为产粮大县,松山区从春种到秋收全程锚定“科技赋能”,以机械化、智能化为翼,让“颗粒归仓”既有“速度”更有“精度”,绘就塞外农业现代化的丰收图景。

9月4日,松山区城子乡新庄村干饭洼村民组的田野,机声隆隆,成熟的谷子开始收割。(李富 端木 摄)

塞外的春天来得稍晚,却丝毫没耽误松山区用科技抢出“种粮先机”。松山区地属塞外,气候有别于内地,他们聚焦抗旱、抗寒、高产,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从谷种资源中定向选育出良种。新良种亩产较传统品种提升15%,且能在塞外春寒中“早发苗、快扎根”,成了今年谷田的“当家种”。播种季,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播种机成了田野“主角”。城子乡新庄村千亩谷田上,农机手设定参数,设备便沿卫星定位轨迹精准作业,行距误差不超2厘米。过去人工播种,一天累到腰杆打弯,才种5亩;现在机械化播种,一天能种30多亩,出苗齐整得像用尺子量过。农民蹲在田埂边,望着匀整的谷苗满眼笑意。为让春播“踩准节令”,松山区布设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大显身手:系统实时采集土壤水分、温度数据,经农业大数据平台分析后,向农户推送“适墒播种”建议。今年春播期,超8成谷田实现“应时播种”,为后期生长筑牢根基。

盛夏时节,塞外阳光炽烈,松山区谷子进入拔节抽穗关键期,水肥管理靠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当家”。以前大水漫灌+盲目施肥,既费钱又伤苗。现在按需供给,谷子‘喝水吃饭’精准,秸秆壮、穗子大。种粮户算了笔账,这项技术让每亩地节水30%、节肥20%,人工成本也大幅降低。病虫害防治则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筑牢防线:无人机每周航拍谷田,捕捉叶片细微病变;地面上,虫情测报灯、性诱捕器24小时“站岗”,诱集识别害虫;数据汇聚至农业大数据平台后,农技人员结合气象预报,第一时间制定防治方案推送给农户。科技让病虫害从“事后救火”转向“事前防控”。

当谷穗被秋阳染成琥珀色,松山区的机械化秋收正式启动“塞外金秋第一镰”。城子乡新庄村的谷田里,谷子割晒机在田间灵活穿梭,农机手操控设备,谷秆被整齐割倒。收割机能适应山地、坡地,一天能割120亩,收割损失率还不到2%。农机手擦着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自豪。

为让“第一镰”割得高效,松山区早做统筹:谷子割晒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覆盖收割、运输、烘干全流程;农机维修服务队,田间地头“随叫随修”。今年秋雨偏多,他们靠农机调度平台,看天、看地安排收割顺序,成熟一块收一块,绝不让谷子‘淋雨受损’。收割后,科技继续“接力”:粮食烘干中心的智能烘干设备24小时运转,根据谷子湿度自动调节参数;全区粮仓配备智能通风、温湿度监测系统,农技人员还上门开展“科学晾晒培训”,教农户防潮、防虫储存技巧,让谷子从“收上来”到“存得好”无缝衔接。

从春种时的基因育种、精准下种,到夏管中的智慧管护、绿色防控,再到秋收时的机械化作业、全程服务,科技“基因”已深深融入松山区谷子生产的每一环。这背后,是当地对“藏粮于技”的执着践行。近年来,松山区与农科部门合作,建成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培育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为科技种粮搭建“舞台”;每年开展农技人员,让“科技种田”成为农户的“拿手活”。

眼下,松山区的“塞外金秋第一镰”正由点及面铺开,机械化的“铁流”在金色田野上奔涌。作为产粮大县,松山区以科技为笔,在塞北大地写下粮食丰产、农民增收的故事,既为“中国饭碗”添上塞外粮香,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动能。(李富 端木 王向东)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