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那林湖景区工作人员成功救助一只国家“三有”保护鸟类——反嘴鹬,目前正积极联系当地林业部门或野生动物救护站,为其提供进一步救治。
9月4日,翁牛特旗那林湖景区,工作人员正在观察反嘴鹬的伤情。(李富 端木 摄)
那林湖景区生态环境优良,是天鹅、大雁、赤麻鸭、长腿鹬、反嘴鹬、白鹭、苍鹭、白骨顶、凤头鸊鷉等众多野生鸟类的栖息乐园。丰富的湿地资源与良好的生态氛围,为各类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繁衍空间,也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9月4日,翁牛特旗那林湖景区,受伤的反嘴鹬得到救治,正在吃小鱼。(李富 端木 摄)
9月4日,在翁牛特旗那林湖景区拍摄的受伤的反嘴鹬。(李富 端木 摄)
此次被救助的反嘴鹬因翅膀受伤、身体虚弱被景区工作人员发现。这只反嘴鹬体长约40厘米,身披黑白相间的羽衣,如同精心勾勒的水墨色块分布在身躯与翅膀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细长且向上弯曲的黑色长喙,像一把精致的弯勺,搭配一双色泽鲜亮的蓝色脚,在湿地环境中显得格外独特。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细心照料,为它营造适宜的环境并提供小鱼等食物,同时迅速联系相关专业救护机构,确保这只反嘴鹬能得到更科学、专业的后续救治,助力其早日恢复健康、回归自然。
反嘴鹬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尽管它并非国家一级或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同样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严格保护,非法捕猎、买卖或破坏其栖息地等行为,都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从形态与习性来看,反嘴鹬体长40至45厘米,体羽以黑白两色为主,最具辨识度的是细长且向上弯曲的黑色喙,以及色泽鲜亮的蓝色脚;它们多栖息于平原湖泊、沼泽、半荒漠湿地、沿海滩涂及河口,觅食时会在浅水中左右摆动长喙,滤食小型甲壳类、昆虫幼虫等;繁殖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如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越冬则前往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如鄱阳湖、洞庭湖及东南沿海)。目前,反嘴鹬全球种群数量稳定,但国内部分繁殖地因湿地退化,种群数量呈波动下降趋势。
9月4日,翁牛特旗那林湖景区,工作人员正在研究如何救治受伤的反嘴鹬。(李富 端木 摄)
“三有”保护动物在生态平衡维护、经济价值、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野生鸟类保护专业人员提醒说,若在户外发现受伤或需要帮助的反嘴鹬,可采取以下做法:首先保持距离,避免惊扰,切勿徒手捕捉,防止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其次,及时联系当地林业部门或野生动物救护站,专业机构能凭借专业知识与工具开展有效救助;也可通过本地政务平台或电话查询救助机构联系方式,共同为野生动物保护贡献力量。(李富 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