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位于科尔沁沙地锁边带,面积15613平方公里,而最南端的好腰苏木镇,因地形低洼平坦、蒸发强烈,形成了大片“碱巴拉”,成为“南来北往”的风沙必经之地。
“碱巴拉”是当地农牧民对盐碱地的一个俗称。这种土地盐、碱并存,土壤板结,透水透气性差,作物很难成活。科右中旗好腰苏木镇的盐碱地因盐分重、碱化度高,长久以来,这片土地始终将绿色排斥在外。
究竟怎样才能在“碱巴拉”上种上一些东西,止住风沙南侵的脚步,让农牧民不再受风沙之苦。
破“碱”重生何其艰难?
2023年3月17日,科右中旗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全面开工,好腰苏木镇作为科右中旗科尔沁沙地治理的核心区,率先开工,势必要在“碱巴拉”中播出一片绿色。
“在‘碱巴拉’上能种出啥名堂?”起初,当地农牧民对此十分费解。
直到国家科技特派团的到来,为这片“碱巴拉”带来了希望。
“打造试验田,建立盐碱化草原改良饲草种植示范区,一方面解决盐碱地产量低问题,一方面通过自给自足解决牛羊饲草料难题。”经过调研走访,科技特派团牧草产业组为当地谋定出“为养而种”这一发展思路。
满都拉是科右中旗好腰苏木镇东白音套海嘎查的养牛大户,眼下,他正在地里收割第一茬紫花苜蓿,“从过去种青储一年就收一茬,自从种了紫花苜蓿,一年能收三茬,而且这里面营养价值高,牛也长得胖。”2023年6月,科技特派团在满都拉的地里种植了第一片试验田——紫花苜蓿种植示范地。
“当时我们在选址的时候恰巧看见满都拉的地里种着大片青贮,但杂草的长势要比青贮更旺盛。一般盐碱地pH值在8.1,经过我们测量这里的pH值达到8.6。”谈及种植紫花苜蓿初衷,科技特派团牧草产业组组长王显国教授介绍说,紫花苜蓿不仅可以作为牧草供牲畜食用,由于含水分少,干草产量高,草地持久性强,长寿,十分适宜在盐碱地种植,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的栽培牧草。
科研团队查看羊草长势。姜楠摄
试验田种得好不好,长势自己会说话。满都拉的试验田不仅连续两年成功实现越冬返青,而且亩产紫花苜蓿达到800余斤,更是从一年一产跨越至一年三产。
“去年的第一茬紫花苜蓿一共打了16捆,每捆能达到800斤左右,能打三茬,按照目前市场价每吨1300元左右算,一年就有4万元左右的收入。”看着繁茂的紫花苜蓿,满都拉喜不自禁。
2024年,科技特派团又在科右中旗好腰苏木镇接续开展牧草产业组优质肉牛饲草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试验地、科右中旗盐碱地优质牧草筛选试验项目。“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尔沁沙地治理寻找最优解。”王显国介绍说。
示范田里,曾经面临沙化和退化的“碱巴拉”上,一丛丛改良牧草挺拔茂盛,不仅锁住了流动的沙土,更成为当地养殖户增收致富的“希望之草”。
“通过流转耕地作为试验用地,给农户增加3万元的收入,既发挥了土地的最大效益,又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科右中旗好腰苏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文胜说。
在国家科技特派团的东风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也来到了科右中旗好腰苏木镇,欲以“小草”在这片“碱巴拉”上书写大文章。
试验田里,来自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马红媛指着远处生长茂密的一丛羊草,“看,这是我们针对科尔沁沙地干旱、贫瘠、盐碱化特点,培育的羊草新品种。其分蘖能力强、根系发达,防风固沙效果突出,且粗蛋白含量高,有‘禾本科牧草之王’之美誉。”
科学,是科右中旗治沙的法宝,过去是,现在也是。
如今,回望两年前在一垄垄泛白的田垄间,种植的一株株嫩绿的幼苗,已长成一人多高的优质牧草。不仅锁住了风沙,更成为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据悉,科右中旗好腰苏木镇沙地综合治理任务58万多亩,当地以“科技赋能生态”为主线,深化与国家科技特派团、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的产学研协作,系统性推进“灭黄、治白、增绿”攻坚行动,目前试种与移栽的羊草、碱茅等品种长势喜人,治理成效初步显现。
与风沙作战、向盐碱地要良田,帮助百姓撵走这“草原上的牛皮癣”,在科尔沁沙地上书写破“碱”重生的论文,科右中旗从未停笔。(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