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初秋又闻韭花香 共享田野好时光

赤峰:初秋又闻韭花香 共享田野好时光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9-01 09: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秋风送爽,韭花飘香。日前,内蒙古赤峰市的山野、草原、沟谷间,遍野的韭菜花竞相绽放,拉开了一年一度韭花采摘季的帷幕。金黄的秋阳洒在翠绿的韭花丛中,雪白的小花点缀其间,勾勒出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丰收画卷,吸引众多游客与市民奔赴田野,共享初秋好时光。

8月28日,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土城子村居民正在压韭花。(李富 端木 摄)

在赤峰的草原深处,蓝天白云与广袤绿野相映成趣,连片的韭菜花随风摇曳,仿佛大地铺就的绿色绒毯上撒满银星。游客们结伴而来,或拎着布袋、或举着竹篮,弯腰穿梭在草丛间。画面中,身着彩衣的村民与游客默契配合:老人凭借经验熟练辨别成熟韭花,孩童好奇观察花朵形态,年轻人则将采摘成果小心收入囊中。“这里的韭花天然生长,没打农药,连空气里都飘着草原的清香!”来自赤峰市区的游客王女士笑着展示满满一袋收获,脸上洋溢着亲近自然的喜悦。从沟沿河谷到山坡野地,处处可见采摘者的身影,山野间的欢声笑语,与秋日美景交融成独特的田园乐章。

8月28日,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居民正在草地采摘野韭花。(李富 新宝力格 摄)

采摘后的韭花,紧接着进入传统加工流程。乡村里,古老的石碾静静伫立,表面的斑驳痕迹诉说着岁月故事,却在众人协作中焕发生机。村民们将新鲜韭花均匀铺在碾盘上,合力推动碾辊,“吱呀”声中,翠绿汁液缓缓渗出。有人不时用竹刷归拢散落的韭花,确保研磨均匀;有人俯身调整碾辊角度,让力道更精准。分工有序的劳作场景里,传承数代的技艺悄然延续。“石碾磨的韭花酱口感更醇厚,这是机器比不了的!”当地村民李大爷擦着额头的汗介绍,韭花酱是赤峰人餐桌上的“灵魂配角”,其食用方式更是渗透进生活的每个角落:涮羊肉时浇上一勺,辣中带鲜的香气瞬间激活汤底;手把肉蘸取,咸香巧妙化解油腻;清晨配豆腐脑、傍晚拌凉菜,甚至清水煮面,只要添上半勺韭花酱,平凡吃食便有了灵魂。游客参与制作时,还能跟着村民解锁“调味秘方”——少许苹果碎提鲜、几粒花椒增香,食盐与白酒的配比里藏着防腐智慧,这些代代相传的细节,让每罐韭花酱都成为独特的味觉符号。

8月28日,敖汉旗 敖汉旗丰收乡南塔村农民正在压韭花。(李富 蔡广哲 摄)

韭花采摘与制作,串联起赤峰的自然生态与民俗文化。近年来,当地以“生态+民俗”为依托,将韭花季打造成特色文旅体验项目:游客既能在山野间畅享采摘乐趣,又能深度参与碾制、调味等环节,解锁韭花酱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历程。加工现场,游客们一边学习制作技巧,一边听村民讲述过去“靠天收”的采摘故事,古今交融的场景里,乡村旅游的内涵不断丰富。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城市游客亲近乡土,更帮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当季的韭花酱经游客带货、线上销售,成为走出赤峰的“香饽饽”。

初秋的赤峰,韭花香里藏着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对传统的坚守与对自然的敬畏。当游客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野,当石碾的转动续写着民俗的篇章,这片土地上的韭花,正以独特方式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从田间到餐桌,从传统到创新,赤峰的韭花季,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它让更多人拥抱田野的同时,品味岁月沉淀的美好,在“共享”中续写着乡土与城市的联结,让古老的韭花香气,在新时代里飘得更远、更悠长。(李富 端木 蔡广哲 新宝力格)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