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 赋能发展 呼和浩特北部产业带崛起进行时

产业集聚 赋能发展 呼和浩特北部产业带崛起进行时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5-08-29 11: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呼和浩特的城市发展版图中,北部产业带犹如一颗正在崛起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新城区、回民区、土左旗和武川县,作为这片产业带上的关键节点,凭借各自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走出了特色鲜明又紧密协同的产业发展之路,正成为推动呼和浩特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高耗转型寻绿径产业升级焕新生

走进新城区讨思浩村的嘉仕蓝莓智慧园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对蓝莓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让水肥利用率足足提升60%至90%。通过精准测算农田灌溉水效系数,新城区将传统渠灌升级为滴灌、微灌系统,并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稳稳保持在0.65以上。

在内蒙古德昇绒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设备升级后可将污水处理再利用在厂区绿化等处,每年可节约用水320吨。厂长岑建强展示着节水改造账单:将传统染缸升级为自动化染色后,公司总用水量减少了近两成,减少废水排放五成,企业因此获评市级节水型企业。

节水改造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更减轻了环境负担,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提升。

“新城区以节水行动为抓手,制定了新城区节水行动清单、编制印发了新城区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实施方案,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推进工程管护建设,严格落实计划用水管理,在辖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新城区农牧水利局副局长薛俊平表示,新城区还将继续在各领域构建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水动能”。

走进位于武川县的内蒙古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全封闭式物料堆棚存储项目的建设正加速推进,机械轰鸣中,一座聚焦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环保工程雏形渐现。作为武川县推动工业领域绿色转型的关键项目之一,它不仅将解决上游矿山、建材企业废石料、粉煤灰等废料废渣的处置难题,更以“变废为宝”的思路,为当地产业告别“高耗”模式探索出新路径。

“这个全封闭式物料堆棚存储项目建成后,能对工业固废进行集中收纳,通过科学配比转化为水泥生产原料,既大幅减少露天堆放带来的扬尘污染,又提升了资源循环利用率,真正实现‘废料’向‘原料’的转变。”公司经理助理李建兵指着项目建设现场介绍,这一工程的落地,是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也为武川县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武川县在工业绿色转型上持续发力,立足自身风光资源禀赋与产业升级实际需求,既通过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破解传统产业“高耗”难题、推动存量产业绿色改造,又重点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以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逐步构建起“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发展路径。

武川县地处风光资源富集区,属太阳能较丰富区域,依托区位与资源优势,武川县着力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一批风、光、水电场站,总装机容量突破300万千瓦,剩余可开发面积广阔,理论待开发资源量可观,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眼下,武川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更多绿色项目正加速落地。其中,可镇100兆独立储能电站已并网发电,远景100万千瓦独立储能电站项目力争年底前建成并网,高登赛30万千瓦工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已取得相关指标,为武川县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从工业固废的“循环利用”到清洁能源的“链式发展”,呼和浩特市正以一个个具体项目为抓手,稳步推进产业从“高耗”向“高效”、从“传统”向“绿色”转型,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数字领航经济跃创新驱动产业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北部产业带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布局数字经济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支撑,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项目。

走进位于新城区的中国联通呼和浩特市云数据中心,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折射出科技光芒,园区内车辆有序穿梭,工作人员步履匆匆——这座承载着国家“东数西算”战略使命的数字底座,正以24小时不停歇的算力服务,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推开云数据中心机房的大门,恒温恒湿的气流扑面而来,目光所及,一排排黑色机柜紧密排列,指示灯如繁星般规律闪烁,机柜上方的蓝色LED屏实时显示着当前温度、湿度与电力负载数据。“这里部署的是联通云服务器,主要为京津冀地区的金融、政务客户提供算力存力资源,目前机柜上架率已达82%,所有设备运行稳定。”产业园运维工程师李鹏飞持平板电脑,一边查看实时监控系统,一边向笔者介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屏幕上清晰呈现出每台服务器的CPU使用率、内存占用量,一旦出现数据异常,系统会自动触发三级预警机制,运维团队可在15分钟内响应处置。

中国联通呼和浩特市云数据中心只是新城区数字经济的核心算力底座之一。近年来,新城区以打造“高科技城”为战略目标,在做强总部研发、优化楼宇经济、加大科技创新上大刀阔斧,通过盘活闲置楼宇,聚合呼和浩特数字经济产业园、数智“双碳”产业园、“专精特新”产业园等,形成了“园中园”发展新模式。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技等产业在这里集聚发展,构建起“总部基地+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的1+3产业新格局,让新城区成为了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

走进内蒙古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大厅,一体式、流程化的服务窗口映入眼帘。“我们已入驻中心公共数据专区,主要为企业提供需求对接与咨询、数据产品定制化、供需匹配平台运营、数据合规与安全、数据能力提升等服务。”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部长王阳表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常态化公共数据需求征集机制,让有需求的企业能够更好地享受服务。

内蒙古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率先打造全国首个政务服务中心“数据要素综合服务窗口”,面向全区企业主体提供数据资产登记和数据要素综合咨询服务,目前设有公共数据、数据资产、数据知识产权、金融服务4个专区。

截至目前,内蒙古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已出具51个数据资产登记证书,组织3期数据要素培训会,为相关企业提供2200余次综合咨询服务,并聚集13家产业上下游机构,推动9家企业完成数据资产化服务,评估资产总值达3800万元。同时,与内蒙古大数据集团公司合作,将呼和浩特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接入中心,并围绕医疗、生物合成、蒙草、乳业等领域,打造高质量的行业数据集。

不仅如此,借助首府“东数西算”节点城市和全国算力产业格局的东风,新城区成功盘活东客站南广场30万平方米闲置楼宇,吸引了斑马集团、百度AI、字节跳动、爱养牛、青城智谷等企业入驻。同时,新城区依托中国联通呼和浩特市云数据中心、新华三、秒如科技等企业,已完成算力部署近3500P,年底完成联通数据中心二期建设,力争2026年底达到10万P的算力规模。

智慧赋能新农事科技点亮沃野春

8月26日,走进土默特左旗阿勒坦农牧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凯盛一号智慧温室,笔者看到温室主体已经完工,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番茄苗的移栽。

“智慧温室全部采用传感器与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温、光、水、气、肥全流程数据化精准管理,还能将作物产量提高到传统种植方式的6至8倍。”土默特左旗阿勒坦农牧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立丰说,“温室主要种植樱桃番茄,设有番茄生产中心、分拣包装中心、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三大功能区,着力打造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高端设施农业项目,现已完成基础工程,预计年底全部完工并投产。项目达产后,年产樱桃番茄3100吨、年产值9200万元,可新增就业岗位约200个。”

据了解,土左旗现有设施温室总栋数为35833栋,设施农业园区21处、占地面积50624亩,种植面积13726亩,主要分布在毕克齐镇、北什轴乡、白庙子镇,年产果蔬约10.2万吨,产值约4.5亿元。

目光转向武川县。在AI数字产业园内,AI虚拟主播与真人运营协同作业,将武川土豆、燕麦、羊肉等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实时呈现给全国消费者。该产业园负责人赵晓明表示:“我们以人工智能为枢纽,构建‘产地直播+品牌孵化+数字新农人培育’三位一体体系,致力于让科技扎根沃土,服务地方发展。”

这座总投资600万元的数字产业园,正成为武川县推动现代化农牧业发展的新引擎。通过直连北京新发地等10大批发市场,依托“源味武川”地理标志认证和AI流量预测系统,武川县着力打造内蒙古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直播中枢,推动“两麦一薯一羊”等主导产业实现标准化、品牌化与价值提升。与此同时,产业园每年计划培训500余名本土主播,重点培育“驻村书记主播团”,并借助AI虚拟人技术降低直播门槛,助力残疾人群体实现居家就业。

近年来,武川县紧紧围绕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五大方向,充分发挥亚高原气候和海拔地理优势,发展壮大“两麦一薯一羊”、中药材、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该县“两麦一薯”种植面积现稳定在100万亩,肉羊饲养量保持在110万只,中药材种植5万亩,已制定土豆、燕麦、羊肉等6项团体标准,“武川土豆及图”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驰名商标。今年该县还将建成15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和3000亩绿色有机蔬菜基地,扎实推进农产品品质管控和品牌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与平台支撑。前不久第六届中国燕麦荞麦产业大会在武川县召开,吸引了400余位政府代表、院士专家和企业负责人齐聚武川,共商产业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大计。大会通过科企对接、产研融合,为武川燕麦荞麦产业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此外,该县还加快推进冷链物流、京粮仓储、洁泰诺二期等重点项目,启动以马铃薯和灵芝菇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工作,全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从AI技术打通产销壁垒,到高端产业大会汇聚发展智慧,再到全链条推进特色产业现代化,武川县正逐步构建起“科技赋能+标准引领+品牌增值+产业融合”的现代化农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智能化手段打通生产、销售、文旅等关键环节,不断激活高原特色农牧业潜力。

聚力乳产业升级共筑健康新生态

在内蒙古伊家好奶酪有限责任公司5G高品质乳深加工创新智造服务示范基地项目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作人员正穿梭于大型设备间进行调试和试生产工作。

据了解,该项目于2024年1月开工建设,主要生产冷藏淡奶油、新鲜奶酪、乳铁蛋白等6类产品。项目投产后,日处理鲜奶量可达600吨,不仅能填补国内原制奶酪生产领域的空白,解决乳凝块、D90粉、乳铁蛋白等乳原料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实现进口原料国产化,还能通过产品创新,研发更符合国人口味的奶酪制品,扩大国内奶酪消费基数,推动国内奶酪行业发展。

该项目是土左旗创新驱动乳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土左旗以呼和浩特市“世界乳业科技之都”为发展契机,依托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聚焦敕勒川乳业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集群耦合成链、工业园区规模化成势、文旅商品牌化成线、内外贸一体化成型。2022年,呼和浩特市乳制品产业集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投入实体化运营,“世界奶业大会”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成功举办。2024年,敕勒川国际乳业创新大会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第二届年会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举行,国际乳业品牌中心挂牌成立。

土左旗重点围绕乳产品加工产业链、乳业上游产业链、乳业下游产业链,形成了覆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乳品生产、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发展格局。

以伊利液态奶、奶粉智能制造项目为主的乳产品加工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伊利集团及其5家子公司实施了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伊利奶粉、液奶、奶酪等项目。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吸引了全球智造标杆基地、敕勒川30万头奶牛生态牧场示范项目暨国家核心育种基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作为重要创新平台,汇聚了10余名院士、100多名高级行业专家、20多名海外专家、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和超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围绕奶牛育种等内容,累计研发出98项技术成果,有力支撑了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现代饲草基地、牧场基地为主的乳业上游产业链智能化水平领先。优然牧业、正时农业重点实施了牧场建设、牧草种植等项目,在养殖和生产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如在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奶牛借助饲喂机器进食,机械臂自动进行消毒、套杯、挤奶等操作,打造了舒适、安全、健康的养殖环境,提升了原奶品质和单产水平。

以包装为主的乳业下游产业链配套完善。重点实施合兴包装、吉宏智能环保包装等项目。同时,围绕项目建设需要,成立了敕勒川乳业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健全完善重大项目“1+8+N”手续办理工作机制,可直接办理百余项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为乳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和服务保障。

未来,土左旗将升级智慧养殖体系,加快推广牲畜定位项圈、智能挤奶机、RFID耳标等智慧农机装备和物联网检测、区块链溯源等数字农牧技术在养殖中的应用,提升年出栏量和产肉率;拓展精深加工高值领域,建设黄金草原百万只肉羊等深加工基地,利用绿电直供的热风干燥、液氮喷雾速冻技术,开发牛羊肉干产品延伸产业链;突破乳业科技加工技术,发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带动作用,聚焦乳源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合成生物技术研发,推动双歧杆菌益生元乳品、乳蛋白水解配方、酶解技术低脂奶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推动呼和浩特市由“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迈进。

文旅赋能兴百业风光揽客醉千心

金秋时节的呼和浩特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在回民区庆凯桥及周边,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如今已然成为首府一处新兴的网红打卡地,目之所及,桥上人来人往,驻足停留,桥下熙熙攘攘,很是热闹。

庆凯桥,又名太平桥,俗称“牛桥”,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该桥最初是座木桥,是为了迎接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胜利归来进入归化城的入城桥,因此得名“庆凯桥”。2024年,回民区秉持有机更新和微改造的城市更新理念,对滨河路片区进行了综合改造。改造后的庆凯桥两侧是精美的涂鸦墙,跨河而建的彩虹桥与其相呼应,成为了市民和游客打卡的新地标,同时与宽巷子百年老街紧密呼应,让更多的游客到此流连忘返。

“我们是专门在这里打卡拍照的,早就听说庆凯桥很有特色,特意过来感受这份美妙。”在彩绘墙下拍照的市民苏悦说,“这里很干净,空气也非常好,不仅可以在彩绘墙下定格美好瞬间,还可以通过庆凯桥了解历史文化,非常值得打卡。”

“这几年首府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这条老街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气象,每天早上我都要到庆凯桥岸边走一走。”在庆凯桥人行步道上散步的市民赵女士说,作为地地道道的回民区人,每天在庆凯桥边散步,已然成为她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如今,这座精心打造的古桥街区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不可或缺的城市印记,它见证青城变迁,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文旅融合发展的夺目光彩。

体验了城市的浪漫与精彩,再来大青山感受自然的壮阔与生机。

位于大青山北麓的武川县绿意盎然,层林叠翠间,总投资1亿元、规划总面积1万亩的北疆文化生态园建设正紧锣密鼓推进。

“北疆文化生态园以‘北疆文化’为引领、‘北魏文化’为根基,依托武川博物馆核心位置,联动北侧万兴元村与南侧生态资源,将打造集商业服务、文化展示、娱乐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园区。”项目方负责人程建兵介绍,园区预计明年5月投入运营,重点板块“北魏印象”将建设650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集成北疆文化展厅、VR体验、非遗展示等功能,同时已引入文化旅游公司投资5500万元建设大型过山车、萌宠乐园、无动力乐园等游乐设施,露营地、登山轨道车、主题雕塑群等特色内容也将同步落地,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为游客提供多元体验。

北疆文化生态园的规划建设,是武川县融入呼和浩特市“一廊两轴五带”文旅发展布局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武川县紧扣建设“文化旅游体验基地”目标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大青山北麓生态资源与千年文脉,以生态康养、红色教育、农旅融合、文化遗产体验四大特色产业为支柱,推动文旅要素深度融合。

新城区则以敕勒川草原为轴心和原点,打造了一系列文旅项目。蒙草小草种子乐园建成投用,圣水梁九龙湾实现一体化运营;恼包文化旅游区、水磨运动休闲小镇等乡村旅游地多点开花;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成为“青山观日”网红打卡地;云上自由、云端小镇等休闲露营地相继运营,民宿经济、帐篷营地等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新风尚;《千古马颂》等精品演艺反响热烈,“音乐+旅游”“演出+旅游”“赛事+旅游”等商旅文体业态融合发展,“敕勒川草原”区域品牌美誉度日益提升。

此外,呼和浩特市以“线路互通、服务互联、利益共享”为原则,深化跨区域文旅一体化,构建“红色引领、多元融合”的跨区域主题旅游线路体系。以乌兰夫故居、贾力更烈士纪念馆为核心,运用VR科技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整合伊利乳业、敕勒川牧场等资源,推出工业、农耕、生态、非遗、红色五大主题研学路线;开通绿电旅游巴士串联四地景区,形成“产学研游”一体化网络;创新开发非遗工坊体验、智慧牧场参观等特色项目,构建“红色文化+生态观光+工业研学+康养休闲”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刘沙沙 祁晓燕 贾思敏 吴香凝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