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游牧转场路,见证草原生生不息

千年游牧转场路,见证草原生生不息

来源:网络 2025-08-29 09:4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3年8月4日,无人机航拍水草丰盛的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2023年8月4日,蒙古包中升起的炊烟,给绿色的草原增添了烟火气息。
2025年8月10日,牧民在巴彦温都尔草原游牧区放牧。
2022年6月16日,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草原游牧区,牧民家的孩子正在学骑马。
2025年8月10日,巴彦温都尔苏木塔林花国家自然公园的游牧场,成群的马、牛正在觅食。
2024年6月15日,牧民们用卡车运送马、牛、羊游牧迁徙。

逶迤数十里,汽车、羊群、牛群、摩托车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行进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草原游牧迁徙的路上。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中国首个全球游牧类农业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逐水草而居”的生态智慧。这片广袤的草原不仅是牧民的家园,更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屏障。牧民遵循四季节律,划分冬春与夏秋营地,通过轮牧让草场周期性休养生息,避免局部植被过度消耗。这种古老智慧不仅保护了牧草根系活力,又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稳定,维系着“牧民-牲畜-草原”的生态共生链。目前,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巴彦温都尔草原载畜量从2020年的30万个羊单位降至17.9万个,实现了草畜平衡。

划定游牧区、冬营地棚圈建设、草原动态监测、病虫鼠害防治等措施让古老的草原越发葱茏。健康的草原生态系统展现出强大服务功能: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天然碳汇,每年固定大量二氧化碳;繁茂草原与疏松土壤构成“生态海绵”,增强雨水渗透与蓄存能力,为河流湖泊提供稳定补给,维系着从草原到湿地的完整水循环系统。从古老转场智慧到现代保护模式,阿鲁科尔沁草原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李富 文/图)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