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钟镇:鲜食玉米“链”动增收 订单农业注解振兴

内蒙古文钟镇:鲜食玉米“链”动增收 订单农业注解振兴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8-28 09: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金秋八月,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三眼井村的400亩鲜食玉米基地里,装载机轰鸣穿梭,农户们在田垄掰下一穗穗玉米,饱满的花田糯、水果玉米等3个品种鲜穗装满车厢,运往加工企业。这片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成长的鲜食玉米产业,不仅让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更通过玉米代加工探索,为乡村产业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8月26日,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三眼井村,农民正在收获鲜食玉米。(李富 端木 王伟东 摄)

曾经,三眼井村以普通玉米种植为主,亩均收益不足1700元,还常因市场波动陷入困境。2023年,村党支部、村委会敏锐捕捉到鲜食玉米的市场风口,联合企业创新推出订单种植模式,构建起“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产业生态:企业提前签订保价收购协议,以每穗0.8元的承诺锁定销路;合作社精选花田糯(糯性突出)、水果玉米(甜度达18度)等3个优质品种,制定“五统一”标准——统一品种、每亩定植3500株、统一绿色施肥与病虫害防控、统一在授粉后22-25天精准采收,确保鲜度与口感;农户全程遵循标准化流程管护,合作社技术员驻点指导,让种植从“凭经验”转向“按标准”。

农户的账本里,藏着最生动的增收故事:“往年种5亩普通玉米,忙乎一年也就落个8500元,今年鲜食玉米光卖穗就收了14000元!”一名农户蹲在分拣台边,指尖飞快剥着苞叶,眼角笑出细纹,“多挣的5500元,正好给儿子凑齐了大学学费的缺口,不用再找亲戚借钱。” 另一个农户更“夸张”,6亩地亩产3500穗,每穗0.8元,加上零工和打工的收入,今年光玉米就入账1.2万出头——她盘算着,开春要给家里的老瓦房换个新彩钢顶,再添一台电动三轮车,“以后运玉米再也不用颠颠簸簸骑自行车了。”

农机的轰鸣,更让“丰收”多了层效率的惊喜。装载机直接开到地头,把鲜穗运到分拣点,不仅省掉往年雇人运输的2000元成本,还让采收效率提升3倍,鲜穗损伤率降至5%以内。“以前卖玉米得赶早集,天没亮就骑三轮车跑十里地;现在合作社的收购车直接停在地头,咱们在地头交货,连露水都没干呢!”农户们的笑声里,藏着对“订单农业”最朴素的认可。 400亩鲜食玉米,更像一片“黄金海”在山坳里翻腾。按亩均增收800元算,32万元的增量,让参与农户户均“口袋鼓了起来”。

产业升级的步伐并未止步于种植端。今年,加工承接企业通过清洗、分级、真空包装等初加工,实现产值增收数十万元。玉米穗的代加工,更像一把“金钥匙”,为产业打开增值新门:清洗池里水花翻涌,分拣台上鲜穗滚动,真空包装机“滋滋”作响——每道工序让玉米“身价”悄悄涨了三成。三眼井村党支部书记孙艳军眼里闪着光,“明年再有订单,咱自己就能给玉米‘穿新衣’,每穗多卖两毛,就能多挣2万!”在他的规划里,这些都是未来“文钟鲜食”品牌的底气。

面向未来,三眼井村的鲜食玉米产业蓝图愈发清晰:2026年计划扩种至1000亩以上,吸纳周边更多的农户参与,打造区域性种植基地;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整合“种植—采收—加工—销售”全链条,注册“三眼井鲜食玉米”商标,对接京东、美团等电商平台,主攻京津冀、东北市场,打响“文钟鲜食”品牌。“我们要让鲜食玉米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种子’,通过全产业链布局,让农户分享更多增值红利。”孙艳军的规划中,既有规模扩张的野心,更有抗风险能力的考量。

暮色中,满载鲜食玉米的货车驶向城区。在三眼井村,这粒鲜食玉米不仅是田间的“金穗子”,更成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从400亩试验田到千亩蓝图,从订单种植到全链布局,这场围绕“一粒玉米”的产业革命,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 (李富 端木 王伟东)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