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掠过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王府镇的丘陵,层层梯田泛起青黄交织的涟漪。当晨雾在山峦间缓缓散去,梯田如大地铺展的绿绸,玉米的翠浪中点缀着金黄的穗尖,高粱的红缨初绽,谷子的叶片沙沙作响,合奏出一曲丰收在望的田园乐章。
8月27日,松山区王府镇,梯田里的五谷青黄相间,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李富 端木 王向东 摄)
王府镇的梯田群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群众在“挂画山”般的丘陵坡地垦荒垒田,硬生生在坡岭间雕凿出旱作梯田。如今,行政村的梯田错落分布,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依地势层叠,构成“春披绿装、秋染金辉”的立体农业图景。站在山顶俯瞰,梯田的曲线顺着山势蜿蜒,青黄渐变的色块如同天然调色盘,诉说着时光与耕耘的故事。
田间地头,作物的长势印证着丰收的底气。在一处玉米梯田里,粗壮的秸秆托着饱满的苞叶,农技人员测量发现,平均株高2.2米的玉米,单株穗重超500克,“今年雨水分配均匀,加上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玉米亩穗数比去年多8%,千粒重预计提升10%。”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蹲在田埂上,手指抚过苞叶,眼中透着欣喜。不远处的高粱地,暗红的穗头开始弯曲,谷田里的青穗也泛起微黄,早熟品种已进入灌浆期,微风拂过,泛起层层金波。
丰收的背后,是科技与生态的双重赋能。王府镇近年来加强投入,升级水利设施,修复灌溉渠道,新建小型蓄水池,让昔日“望天田”变身“保水田”。同时,搭建智慧梯田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指导农户精准灌溉、施肥。在有机肥替代化肥地带,秸秆还田培育的肥沃土壤中,玉米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种植不仅让作物更健康,也让梯田更有‘后劲’。全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5%,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逐年增加。
梯田边,一位农户正仔细查看玉米苞叶,额头的汗珠顺着皱纹滑落。“从播种到管理,除草、打药我们都按科学方法来。”她擦了擦汗,望向远方的梯田,“孩子们说这梯田拍出来像油画,等收了秋,把照片洗出来挂墙上,比啥都强!”梯田不仅是“粮袋子”,更借着乡村旅游的东风成为“聚宝盆”——随着梯田景观在网络走红,摄影爱好者、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农家美食、特色农产品销售,“农旅融合”让梯田经济更具活力。
除了丰收的喜悦,梯田还书写着生态的答卷。有数据显示,梯田区域水土流失量较上世纪减少60%,周边山体植被覆盖率提升至75%。层层梯田如同水土保持的阶梯,雨水顺着田埂渗入地下,既滋养作物,又涵养水源,王府镇的梯田系统实现了“保水、保土、保肥”与“增产、增收、增效”的统一,为北方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提供了生态样本。
站在乡村振兴的潮头,王府镇正勾勒“梯田+”的新蓝图:一方面深化智慧农业建设,打造梯田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生产全程可追溯;另一方面整合梯田景观、民俗文化,规划“春赏绿浪、秋观金梯”的乡村旅游线路。镇党委表示,要让梯田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让每一层绿浪都翻涌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旋律。
当夕阳为梯田镀上金辉,青黄相间的作物在晚风中轻摆,仿佛在向大地致谢。这片承载着耕耘与希望的梯田,正以丰收的姿态,书写着生态与发展共生的时代篇章——在松山区王府镇的土地上,耕耘者的汗水与智慧,终将凝结成沉甸甸的收获,化作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注脚。(李富 端木 王向东)